行业列表
石化和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建材工业
机械工业
汽车工业
船舶工业
航空工业
轻工业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通信业
医药工业
纺织工业

  纺织行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六大以来,纺织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加入WTO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实现纺织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业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

  十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纺织行业深入实施行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截至2011年底,规模以上企业35891家,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4787亿元,是2002年的4倍;实现利润总额2956亿元,是2002年的近9倍;销售利润率达到5.5%,创历史最好水平。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1年,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的地位。其中,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310万吨左右,是2002年的2.4倍;化纤产量3362万吨,是2002年的3.4倍,占全球化纤产量的60%以上;纱产量2894万吨,布产量620亿米,分别是2002年的3倍和2倍。  

 行业出口稳步增长

  纺织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出口一直是影响行业平稳运行的主要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但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纺织行业出口大幅下滑,企业赢利能力下降,生产、效益增速均降至历史低位,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为稳定纺织工业国际市场份额,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国家制定实施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先后四次上调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优化调整了天然纤维(棉花、麻)及化纤原料进口总量以及暂定税率,及时纾缓纺织企业困难,推动行业出口回升向好。  
   
      2010年,纺织行业产销、效益、出口增长速度已经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行业继续巩固应对危机的成果,201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479亿美元,占全球同类贸易的比重超过35%,比2002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847亿美元,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682亿美元,较2002年提高了4倍左右。纺织行业一般贸易比重达到75.4%,比2002年提高1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占比由2002年的9.7%提高到2011年的50%以上;直接出口欧美主要消费市场占比由2002年的22%提高到2011年的4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纺织行业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为重点,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国家先后于2005年、2010年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进行了修订,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十年来,纺织行业最终产品结构由过去以服装加工为主发展为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类最终产品同步发展,纤维消耗量的比重呈现明显变化,服装用纤维占比下降,家用、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纺织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11年,家用纺织品在纤维加工总量所占比重达到30%以上,产业用纺织品占比超过20%,分别比200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化纤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原料支撑,在纺织原料中占比达到72.5%,基本满足了纺织工业对原料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为规范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的印染和粘胶行业发展,有关部门将印染、化纤落后产能列入国家强制的淘汰落后产能目录,加快了印染、化纤行业技术装备的更新,并先后制定发布了《印染行业准入条件》、《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明确了新建和改扩建企业的建设地点、技术装备、质量管理、能耗取水定额以及环保等方面要求,将准入条件适用范围扩展到已有企业,有力促进了存量产能和现有企业加快提高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销市场快速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内销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66%提高到2011年的83%。纺织产业聚集化发展明显加快,至2011年底已形成纺织产业集群176个,集群产值占到纺织工业产值的40%以上。  

 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巩固和提高纺织行业竞争力,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纺织机械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和《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目录》,支持纺织装备、化纤新材料、新型纺纱织造技术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先进技术装备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新技术、新装备应用比例明显提高。
 
    截至2011年底,全行业三分之一以上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棉纺织行业继续向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先进设备比重达到76%;化纤行业广泛使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化新型聚酯及配套长短丝技术装备,涤纶、氨纶、粘胶纤维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50%左右,人均产值达到150万元,较2002年提高2倍;大中型毛针织企业基本实现纱线无结化,精梳产品100%无梭化,粗梳产品80%无梭化。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则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加速退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0%,单位增加值取水下降30%,回收再利用纤维达到400万吨。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多项高新技术实现从无到有的实质性转变,一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装备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高强聚乙烯、芳纶、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实现产业化突破,多数技术及产品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棉纺、毛纺、针织面料及一批化纤面料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纺织行业面料自给率达到95%以上;纺织机械重点攻关产品均已实现批量生产,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纺织装备的市场占有率由2002年不足50%提高到2011年的65%以上。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带动了全行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2年的3.5万元/人年提高到2011年的14万元/人年左右。        

 自主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纺织行业品牌建设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广大企业坚持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形成了通过市场竞争、市场检验,加强品牌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科学管理,提升品牌贡献率的共识,掀起了创建自主品牌的热潮,这也标志着我国纺织行业已经开始从承接国际纺织加工环节,转向发挥自主创造力的新时期。国家也加大了对纺织行业品牌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了自主品牌数据库和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建设了一批品牌企业研发中心和营销系统,认定了一批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加强对品牌建设知识和人才的培训,引导全行业积极创建品牌。
 
    在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纺织服装企业更加注重研发设计和品牌创建工作。目前,我国服装出口正由OEM(加工生产)方式加快向ODM(设计生产)和OBM(品牌生产)转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逐年提高。截至2011年底,全行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超过180个,驰名商标超过200个,一批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一批优势企业开始尝试进行品牌的国际化运作,吸引国际智力,收购国外品牌,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和设计室等。  

 产业转移有序推进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涨,中西部地区临近原材料产地、劳动力供应丰富等优势逐渐显现,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及纺织初加工行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强衔接,通过组织全国性的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搭建企业和园区对接平台,推进区域间产业承接。
 
    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移和构建跨区域产业链,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在创新和升级中承接转移,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0年,中部地区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487亿元,同比增长46.7%,西部地区投资额为374亿元,同比增长44.3%,投资增速分别较东部地区高出27.7和25.3个百分点。2011年,中西部地区纺织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已从2009年的17%提高到21%。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大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在国际产业体系和国际贸易中缺乏话语权、定价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纺织行业将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工业和信息化部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400000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