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列表
石化和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建材工业
机械工业
汽车工业
船舶工业
航空工业
轻工业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通信业
医药工业
医药工业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抢险救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六大”以来,医药行业形成了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药饮片、中成药、生物与生化制品、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行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

  为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共同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结合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区域结构、出口结构等五项结构调整任务和目标。制定了鼓励技术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完善药品价格招标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为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完善了药品价格政策、医保政策、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药品监管政策、药品及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审批机制和标准。  
   
      此外,设立和实施相关的扶持专项,积极推动支持符合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通过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投资产能过剩的化学原料药品种。近几年医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产品结构方面,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可生产化学原料药(以通用名计)1600多个,化学药制剂4600多个,中成药9100多个,生物技术药物800多个,各类医疗器械11000多个。      
       
          组织结构方面,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工商一体的骨干企业集团通过并购重组迅速扩大规模,实现了产业链整合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区域结构方面,目前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医药工业集聚区,中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医药经济。          
           
              出口结构方面,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逐渐成为医药产品出口的主力,其中在化学原料药方面,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化学原料药出口国,维生素、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大宗原料药主导了国际市场,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药物等特色原料药逐渐成为新的出口优势产品。医疗器械方面,监护仪、超声诊断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等出口额在国际贸易中居前列。                                                                        

 医药技术进步成效显著

  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实施了多项国家科技计划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支持对治疗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药物、小分子药物和现代中药研发,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治疗康复设备。仅“十一五”期间,投入近200亿元扶持医药创新项目。
 
    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明显,埃克替尼、盐酸安妥沙星、丁苯酞、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物获批上市,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等单抗药物实现产业化,医疗器械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阿莫西林、维生素E等一批大品种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的医药创新体系得到加强,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构建高水平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平台,企业获取专利的数量和以企业为主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江苏恒瑞、浙江海正、天士力、神威药业、深圳迈瑞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        

 医药行业基础管理得到加强

  为落实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医药工业由大变强,我国先后制订了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为制定各项政策和地方政府开展行业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完善了医药统计制度并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到2011年,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医药工业企业达到7000多家,直报数据的企业达到2700多家。
 
    医药统计数据的权威性逐步确立,相关数据在国家有关部门研究经济运行时得到普遍采用。在医药统计的基础上,行业运行监测和分析得到加强,有效发挥了对医药行业管理的指导作用。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品安全性检测标准明显提高,药品注册申报程序进一步规范,不良反应监测和药品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正式实施,药品电子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对药品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药品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和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国务院相关部门加强了以国家医药储备制度为核心的药品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药品应急保障能力。中央与地方两级医药储备得到加强,增加了实物储备的品种和数量,新增了特种药品和疫苗的生产能力储备,在应对突发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动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03年应对“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中,组织相关企业加大生产力度,保障抵御“非典”所需的呼吸机、X光机、诊断仪器、抗病毒药物、激素等医药用品的市场供应,中央储备单位高效工作,确保相应的医药物资及时调运到疫情防控一线。在2009年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协调各项资源,顺利完成了2600万人份抗病毒药物和1.55亿剂疫苗的应急研发、扩产改造、生产和储备调运任务,有效满足了疫情防控的需要,为最大限度降低此次新发传染病对我国民生和社会经济的冲击作出了贡献。此外,药品应急体系在应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国庆60周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提供了安全保障。  

 基本药物生产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保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比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督促企业积极参加招标采购,支持中标企业及时生产保证供应,建立基本药物储备,完善医药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基本药物健康发展;建立并规范了政府主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加强了执行过程中生产供应环节的监测;加强了传染病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基本药物生产整体平稳有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用药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15708亿元,十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21.9%,较十年前翻了接近三番。各子行业实现了全面发展,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含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物生化制品、医疗器械(含仪器设备及器械、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药装备等,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  
   
      医药工业效益同步增长,2011年实现利润总额1577亿元,十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24.3%。伴随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我国涌现出一批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与十年前相比,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由2家增加到2011年的近30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从无到有,2011年增加到近10家。广药集团、修正集团、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上药集团、石药集团、北京同仁堂、山东威高等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    
     
        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医药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1440亿元,十年间复合增长率为19.6%。药品生产和研发加快与国际接轨。截至2011年底,国内通过美国FDA检查和获得欧盟COS证书的化学原料药品种达到300多个,通过美国和欧盟cGMP认证的制剂企业达到30多个,在欧美注册的制剂品种达到20多个。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研发和贸易机构,提升研发能力,贴近市场需求。境外产业投资从无到有,已有数家医药企业在印度、瑞典等国际主要药品市场设立生产企业,为我国医药工业国际化发展探索出新的途径。       
       
             “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医药行业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就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药品质量水平,提高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国际化步伐,推进医药工业绿色发展,不断提高医药行业信息化水平,加强药物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推动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工业和信息化部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400000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