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列表
石化和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建材工业
机械工业
汽车工业
船舶工业
航空工业
轻工业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通信业
医药工业
钢铁工业

  过去十年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最有成效的十年。进入新世纪,我国粗钢产量跨越新台阶,品种质量明显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满足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钢铁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以来,通过制定《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铁矿石保障协调体系建设、推进钢铁行业与下游合作等一系列措施,钢铁行业保持规模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推进铁矿石保障协调体系建设。针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价格不断上涨、三大矿商垄断以及流通秩序混乱等状况,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成立了铁矿石保障协调机制工作组,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指导行业协会实施进口铁矿石代理制,发布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规范流通秩序。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广应用高强钢筋,推动减量化用钢,减少铁矿石消耗。参与组织修订废钢国家标准,研究制订《废钢加工配送中心、示范基地准入标准及管理办法》,增加资源供应。研究云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吉林、甘肃等沿边地区利用周边国家铁矿石资源发展钢铁工业的思路。推进建设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探索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国内外铁矿石资源开发。  
   
      受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我国粗钢产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十年来,我国粗钢产量由2001年的1.52亿吨提高到2011年的6.8亿吨,增加了3.5倍,年均增幅16.2%,占世界粗钢产量的比例由2001年的17.9%提高到2011年的44.7%。钢铁产品总量规模的增长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中国钢铁工业逐渐由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2010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钢铁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大力加强落后产能、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布局优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提出了钢铁工业“十二五”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 2011年3月印发了《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组织专家对上报的铸造用生铁企业进行了评审,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户网站上对通过审核的企业进行了公示。  
   
      联合重组步伐加快。 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指导地方开展区域内兼并重组。宝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韶钢和宁波钢铁,武钢重组鄂钢、柳钢和昆钢股份,鞍钢联合重组攀钢、三明钢铁,首钢重组水钢、长治钢铁、贵阳钢铁和通化钢铁,沙钢重组河南永钢,华菱钢铁重组无锡钢厂等基本完成。相继组建了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渤海钢铁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还探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方式重组了区域内12家民营钢铁企业。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2011年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2千克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274千克标准煤,降幅高达31%;耗新水量3.88立方米、COD排放2.67万吨,比2001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布局优化取得进展。建成了曹妃甸、鲅鱼圈、宁波等现代化沿海钢铁基地,宝钢、武钢、沙钢、马钢等沿江钢厂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已正式获批并完成前期筹备,首钢、重钢、大连钢厂等城市钢厂搬迁工程基本完成。以国内资源为主导的钢铁工业布局逐步向国际、国内资源并举和贴近市场的战略布局转变。        
         
            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钢铁企业在工艺装备、流程优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并加速向集成应用转变。基础自动化在全行业普及应用,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已全面实施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主要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上升

   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2001年以来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大幅增加,占我国炼铁总产能的比例达到65%;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占比提高到59%;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以上。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增加到75套和57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经替代进口用于50万伏以上等级超高压大型变压器,并成功应用于我国三峡电站。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的汽车板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一大批机械行业用高端特殊钢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钢铁工业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大型钢铁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已经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首个发展循环经济的临海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顺利投产,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宝钢梅钢公司建成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连轧生产线,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自主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和掌握运用新技术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钢材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出口量不断增加,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国产钢材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2%,2009年进一步提升至96%。  
   
       品种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部分钢材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工业和信息化部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400000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