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列表
石化和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建材工业
机械工业
汽车工业
船舶工业
航空工业
轻工业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通信业
医药工业
石化和化学工业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石化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1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670万人,实现产值11.28万亿元,年均增长约25.0%,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2%;实现利润8070.1亿元,年均增长约23.5%,约占同期全国工业利润总额的15%;进出口总额6071.5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4.4%。2011年,全行业产值、利润和进出口总额分别是2002年的约7.4倍、6.7倍和7.1倍。  
   
      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石油化工生产和消费大国。主要产品总量保持较快增长,成品油、乙烯、合成树脂、无机原料、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商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2011年,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原油产量2.04亿吨,原油加工量4.48亿吨,成品油产量2.67亿吨,分别是2002年的1.22倍、2.04倍和2.08倍。主要化学品产量达4.18亿吨,同比增长12.9%。    
     
        化工行业质量效益不断增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行业利润不断向下游集中,化学工业利润年均增速约为35.9%,超过全行业平均增速12.4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占全行业的利润比重持续上升,由2002年的21.4%提高到2011年的51.2。      
       
          2011年,化学工业产值为6.62万亿元,利润为4134.1亿元,进出口总额3239.96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8.05倍、15.8倍和5.2倍。基础化工原料、专用化学品、合成材料的产值为1.69万亿元、1.66万亿元和1.10万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9.5倍、13.2倍和7.3倍;利润为956.9亿元、1260.9亿元和582.2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27.1倍、23.8倍和32.2倍。三大合成材料的保障能力、产品差别化率和档次进一步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等,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制定了电石、氯碱、纯碱、氟化氢、黄磷、磷铵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并实行准入公告管理。《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也明确了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支持优势、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一系列的政策出台为石化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
 
    产品结构向功能化、差异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我国车用汽油质量全面达到国Ⅲ标准;两碱产品和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烧碱中离子膜法比重已达86.5%,纯碱中能耗较低的联碱占比47.6%,重质纯碱比重达50%以上;轮胎子午化率达80%以上;化肥中,磷、钾肥比重稳步上升,高浓度化肥比重达80%以上,高毒高残留农药比重下降到5%左右。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开发步伐加快,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断增加,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资源密集型出口结构得到改善。  
   
      产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2010年千万吨级炼厂已达20个,占国内总能力的49.6%;形成6家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现有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平均规模达54万吨/年。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形成24家百万吨级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大中型化肥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聚氯乙烯、纯碱、染料、轮胎行业前十大企业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52%、60%、80%、70%。    
     
        组织结构多元化发展。已基本形成大中小企业并存、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型石化化工企业集团国际化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2011年行业非公经济总产值5.65万亿元,占比首次过半,达到50.11%;公有控股经济产值5.35万亿元,占比47.38%;其他经济占比2.51%。      
       
          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油化工集聚区及22个炼化一体化基地。沿海地区依托市场和国内外资源,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建设了一批以高端产品为特色的化工产业园区。上海、南京、宁波、惠州、茂名、泉州、独山子等化工园区和基地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依托煤、盐、化学矿等资源,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化工产业基地,包括蒙西、宁东等大型煤化工及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环渤海湾碱业、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一批大型生产基地。        
         
            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加快。2011年中西部地区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增长较快,产值占全国比重合计35.2%,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投资增长较快,占全国比重达51.8%,增速同比分别达34%和24.1%,快于东部地区增速17.2和7.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新开工项目增长也相对较快,增长5.13%。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逐步加快,区域发展进一步协调。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多年来,石化和化工行业十分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通过结合国家科技计划(专项),重点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升级;努力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自主创新成果显著。在科技创新领域,石化与化学工业突破了大批关键、共性技术,打破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形成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高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如,二苯基甲烷异氰酸酯(MDI)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主研发的杀菌剂“氟吗啉”,具有活性高、毒性低等显著优点;精密塑料注射成型装备实现国产化并跃居国际先进水平;千吨级芳纶产业化项目成功投产、并稳定运行;饲料级DL-蛋氨酸、高端聚氨酯原料(HDI)实现国产化。  
   
      工艺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千万吨级炼油加氢反应器、循环氢压缩机等关键设备,百万吨乙烯“三机”(裂解气、乙烯、丙烯压缩机)立足国内制造;大型乙烯裂解炉、乙烯冷箱、聚乙烯、聚丙烯成套设备、化肥关键技术与装置、大型空气分离装置已基本实现自主化;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30万吨合成氨等形成了成套工程化技术;大规模二苯基甲烷异氰酸酯(MDI)、巨型工程子午胎、全氟离子膜工程技术、膜极距复极式离子膜电解槽、煤制油、甲醇制烯烃、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以及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取得突破,并相继建设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示范工程。        

 节能减排和化学品管理初见成效

  石化和化学工业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作为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环保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和安全运行。2011年上半年,全行业万元产值耗标煤0.48吨,同比下降17.1%;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耗标煤0.50吨,同比下降16%。
 
    为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控制,加强化学品的分类和标签管理,国务院批准同意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委组成的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简称GHS)部际联席会议,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建立了实施GHS专家咨询委员会,多次开展政府部门及企业参加的培训,建立了GHS网站,正在制定GHS国家行动方案。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工业和信息化部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400000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