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是构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通信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规模和综合通信能力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信业务快速、多元发展,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保持了健康平稳有序发展,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均居世界首位。通信资费水平稳步下降,通信服务整体水平持续提高。通信技术业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TD-SCDMA、IPv6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3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务快速拓展。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加速推进,农村通信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持续增强。
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和通信技术演进换代的基本趋势,结合行业自身发展规律与发展实际,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明确行业发展目标、路径和重点,引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2002年到2011年十年间,通信行业收入持续增长,电信业务总量从5052亿元增长至35202亿元(以2000年电信不变单价折算),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电信业务收入从4116亿元增长至9880亿元,年均增长10.2%。互联网及增值服务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到2011年,收入规模已超过1800亿元。
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和升级优化进一步加快,建成了覆盖全国、连接世界、技术先进、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205万公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增加到17.07亿户,分别比2002年增长5.4倍和5.3倍。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加速发展,3G基站达81.4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县城以及大部分乡镇,并逐步向行政村延伸。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增加到23166万个,比2002年增长834倍。国际通信能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1.4Tbps。
电话用户、宽带接入用户和互联网网民数均位居全球首位。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7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8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9.86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21.3部/百人和73.6部/百人,与2002年相比,分别提高了4.5和57.4个百分点;3G用户达到1.28亿户,占到移动用户总数的13%。宽带接入用户2002年起步,2011年总数已达到1.56亿户,普及率达到11.7%;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普及率上升至38.3%。二者普及率均超全球平均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十年来,通信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行业创新发展。组织对网络演进及技术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跟踪光纤宽带、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重点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制定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互通、网络与信息安全、下一代网络等重点领域的相关标准,组织开展了TD-SCDMA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启动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科技专项,数字集群、VoIP、国内多方通信等技术和业务的试点或试验,推进新技术新业务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经过十年的发展,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网络成功实现规模商用,用户规模达到5121万户,接近3G总用户的40%,已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网络IP化演进成果显著,建成全球最大IP软交换商用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部署稳步推进,建成了全球最大IPv6示范网络。国产80?0G的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已在骨干网上实现应用,智能光网络(ASON)进入规模部署阶段,基础传输网的超宽带、智能化进程加速。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走出去”。在第三代移动通信、光通信、NGN、IPTV、网络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诸多成果被采纳为国际标准,占据了越来越有利的位置。TD-LTE增强型技术已成为4G国际标准。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骨干企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均进入世界财富500强,已有34家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和6家企业香港上市,多家互联网企业市值排名位居全球前列,初步形成不同规模、不同业务、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格局。
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新兴网络经济蓬勃发展
随着行业转型不断深入推进,行业服务从以固定通信为主向移动通信为主的变动,推动了以话音为主向非话业务为主迁移,促进了数据业务以固定为主向固定和移动并重转变。截至2011年,移动通信业务收入达到7162亿元,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2.5%;非话音业务实现收入4598亿元,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6.5%,行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移动化、非话音化趋势。在数据业务方面,固定互联网业务实现了窄带向宽带的迁移,宽带接入用户已占到固定互联网用户的97%;移动互联网用户随着3G发展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已达到64%。
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飞速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实施IPv6、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示范,培育壮大新兴业务应用市场。移动即时消息、移动VoIP、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等应用服务快速兴起,成为拉动行业增长最核心的力量。信息获取、商务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等互联网应用迅速扩展,微博客、团购等新应用初具规模。2011年,基于宽带和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5.8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5%。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业务,从关注、研究探索阶段开始步入实践应用阶段,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热点。
电信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行业监管有力有效
大力破除垄断、引入竞争,持续推进电信运营和监管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基础电信企业上市与重组。2008年,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组织完成第三次电信重组,适时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发放了3G 牌照,初步形成了3家基础电信企业全业务运营和2万余家增值电信企业充分竞争的格局。
积极组织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取得新突破。稳步推进电信市场开放,持续鼓励非公经济进入电信领域。下调外商投资电信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低准入门槛,启动离岸呼叫中心业务试点,深入研究IP-VPN、VoIP、驻地网开放,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业八个领域。
顺应信息通信技术进步、用户规模扩张和新兴业务发展变化趋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完善电信资源使用和管理政策,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健全资费和市场准入制度,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建立起包含业务许可准入、电信资费、互联互通、服务质量、电信设备管理、电信资源管理、网络建设、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在内的监管职能体系,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通信监管队伍,促进市场公平有序竞争,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围绕解决社会关注的资费热点问题,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着力提高电信服务质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十年来,电信资费综合价格水平下降了68.9%,业务种类日益丰富,用户权益保护日趋完善,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升,广大消费者普遍享受到了电信发展改革的成果。
全面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战略基础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
过去十年,通信业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渗透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高,持续促进了经济增长,为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趋突出。电信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对GDP的间接拉动则更为显著。仅2011年固定宽带和3G网络相关投资超过2200亿元,带动相关信息服务消费近5000亿元,拉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实现产值超过2.4万亿元,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年,固定宽带和3G的发展,在通信设备、建设和服务开发等环节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70万个,带动电子商务、物流等关联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万个,成为拓展社会就业渠道和优化就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延伸,有力推动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电子政务发展。截至2011年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80.3%,为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通过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和持续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覆盖不断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效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截至2011年底,全国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电话,自然村(20户以上)通电话比例提高到94.6%;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84%;开展信息下乡活动乡镇达到76%。着力打造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增加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内容,重点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种植养殖、商贸交易、医疗教育、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成。
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发布宽带发展战略或计划,以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契机,带动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要求全面深化通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通信业要立足已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基础,统筹信息网络发展布局和演进升级,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技术业务融合创新,加快宽带网络和信息服务普及延伸,为信息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促进国家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