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列表
石化和化学工业
钢铁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
建材工业
机械工业
汽车工业
船舶工业
航空工业
轻工业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国防科技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通信业
医药工业
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和代表,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十六大以来,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带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汽车行业在刺激内需、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汽车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汽车行业较高速度的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汽车第一大国

  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轿车进入家庭”的提法。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布,明确要创造良好的汽车使用环境,培育健康的汽车消费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汽车私人消费。2009年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总保有量的比重为72.8%,比5年前增加10个百分点。
 
    2009年,国务院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国汽车工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汽车消费市场增长,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世界汽车企业集团越来越重视中国汽车市场,通过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国内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适应性开发逐步由在成熟产品上做局部、简单的修改向参与产品研发全周期进行全面适应性开发转变。  
   
      合资企业通过转移成熟产品产权等方式,在合资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产品方面全面发力。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引导下,合资企业产品向小排量扩展,1.6L(含)以下排量的产品比重不断提高,产品系列全面覆盖各级别车型。    
     
        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汽车产销平均每年跨越100万辆台阶,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2011年汽车产销量连续两年超过1800万辆,不断刷新全球汽车产销纪录。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较2001年增长了6.87倍和6.83倍;汽车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3%。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汽车行业主管部门为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引导大企业集团重组、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一是加快推进我国汽车标准法规体系建设,先后发布了乘用车第三阶段燃料消耗量、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专用校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一系列重要标准,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进一步完善车辆准入管理制度,先后出台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和挂车、商用车、乘用车、专用校车等准入管理规则,加强车辆生产一致性监管。  
   
      二是积极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示范试点、节能汽车推广、节约能源与新能源车辆车船税减免等一系列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促进汽车产品消费结构调整。    
     
        三是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乘用车和商用车比例,2005年为68.9:31.1,2010年为76.1:23.9。载货车重、中、轻、微比例,2005年为15:13.1:56.3:15.6;2010年为27:6.8:50.3:15.9。产品结构趋于合理,1.6升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比例较5年前提高4.4个百分点,达到68.8%。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内联合重组取得新的进展,上南合作、兵装和航空合作,通过长安整合哈飞、昌河等联合重组,大大提升了汽车企业的整体实力。      
       
          2010年整车前5家企业产量集中度比5年前提高5个百分点,从65%提高到70%;私人购车已成为汽车消费主流。汽车零部件工业已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好、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为我国汽车生产配套及维修提供基本保证,零部件产值及出口值居世界第四位。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大,出现了一批经过重组壮大的汽车企业。如一汽和天汽的重组、长安重组江铃、上汽收购南汽、广汽重组长丰、兵装集团与中航集团重组汽车业务等。大型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带动了产业集中度的提升,2011年前四家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已达到的62.9%。前10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达到87%。                                                  

 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政策提高产业竞争力

  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能力已经从一般的整车开发发展到核心部件的升级、综合性能的提高和品牌的持续建设。汽车产品升级换代提速,产品线日益丰富,并已开始向中高档产品延伸。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将激励汽车生产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作为产业政策的一大目标,并给予相应的规划核准、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政策扶持。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列入36个优先主题。
 
    2009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被摆在突出位置。2012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要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整车制造的带动下,基本形成多品种、全系列的各类零部件生产和配套体系,为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零部件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一批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已实现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截至2011年底,我国国内汽车行业发明专利的总申请量超过31800件,其中电气设备、底盘、车身、发动机发明专利数量位居前四位。2011年,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5万亿元,产业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乘用车自主品牌有211个,较2005年增长200%,轿车的自主品牌数量103个,较2005年增长196%。自主品牌汽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有率45.6%、轿车占有率30.9%、商用车占有率88.2%。      
       
          整车出口呈现持续高速增长势头,2000年我国整车出口1.5万辆,2011年整车出口81.43万辆。汽车零部件出口额2000年为35亿美元,2010年达到了41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8%;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80个,并已小批量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一批企业走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在外设立研发机构、投资建厂。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进行了19宗海外并购交易,交易总额达49亿美元,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南汽收购MG罗孚等。                                

 节能环保政策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推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汽车工业节能减排,2001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8352.3)、《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7691)、《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33)、《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GB20997)、《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GB22757)、《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GB27999)、《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GB/T27840)等一系列重要标准,建立起包括试验方法、限值和标识在内、相对完整的汽车燃料消耗量标准体系。
 
    2009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示管理规定》,建立了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2010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2010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并确定在北京、上海、长春、深圳、合肥、杭州6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发布。2012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车船车船税政策的通知》,对节约能源的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对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免征车船税。    
            
        2012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2005年以来,通过实施严格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以及各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汽车油耗明显降低。经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我国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入市场,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汽车排放达到国三标准,乘用车整体油耗水平比2002年下降15%左右。到2011年底,25个示范试点城市累计示范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超过1.5万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我国正处于汽车普及发展的初期,汽车消费需求还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汽车保有量增长带来的能源、环境、交通等制约会进一步凸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发布实施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保障,对于加快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十年,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汽车行业共同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工业和信息化部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4000001号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