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专家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5-09-29 16:48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8期

强化顶层设计

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


彭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科技委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工业基础稳、产业韧性强、发展潜力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十五五”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材料产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基石作用,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核心路径,全面增强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发展效能、发展水平,夯实新型工业化根基,加快实现制造强国宏阔愿景。


一、新材料产业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把握历史机遇、跑赢新材料产业赛道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材料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物质技术基础,新材料以其新出现的优异性能和功能,以及通过改进后性能提高或产生新功能,不断推动现代科技与工业革命发展。当前,“材料驱动”正在逐步改变人类社会“燃料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新材料技术突飞猛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材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一次材料的重大变革都带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驱动着产业范式的深刻变革,也推动新材料产业加速进步。21世纪以来,新材料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加速突破,以其先导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支撑起未来产业的基座。2024年,美国发布《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清单》。在该清单的18项关键和新兴技术中,新材料与半导体、通信、计算、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被重点强调。欧洲也把先进材料、先进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技术领域列为重点支持发展方向。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包括新材料在内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相继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及其支撑的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构建高端先进的制造体系,这离不开新材料产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先进基础材料是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军工建设的基础支撑材料;关键战略材料是保障高端应用的关键核心材料;前沿新材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与先导,代表着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也是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是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抢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新材料的创新发展正在全方位、多领域支撑我国制造业体系建设,有助于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指明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这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支撑,新材料产业要坚持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培育打造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同时支撑和引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互融合的新材料创新体系,并依据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研条件形成了区域特征明显的产业集群,使得制造业产业链更加完整,满足了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求。


新材料产业保障制造业产业链完整。新材料产业既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产业。发展好新材料产业,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石。保障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有助于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新材料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新材料产业从源头决定了制造业能否实现安全发展。但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部分关键新材料或将面临“断供”风险,有可能对我国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严峻挑战。因此,我国亟须加强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做强材料“口粮”,端稳工业“饭碗”,缓解技术断供风险和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够巩固我国在优势领域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反制手段。


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是产业从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发展路径。行业的高端化发展对新材料产业不断提出更高的需求。在集成电路领域,智能化时代信息获取、储存、处理需求的快速提升,对集成电路信息处理和储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后摩尔时代玻璃基板(TGV)等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碳基半导体材料为超越摩尔定律提供了高可行性的发展路径。在交通领域,交通强国建设对交通装备运行智能化、动力清洁化、结构轻量化及核心基础零部件自立自强提出新的要求,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等创新研发将显著提升交通工具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新材料在各个领域多样化应用,不仅为产品性能和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更为创造更先进、高效、绿色和智能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关键支撑,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新材料产业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要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代产业,新材料的创新发展从源头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低热硅酸盐水泥、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等新材料逐渐替代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材料、高熵合金、高温合金、轻量化高强度合金、超导材料等新材料为我国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领域的飞速发展提供支撑;量子材料、类脑智能材料、光电子材料让脑机接口和量子大脑成为可能,新材料成为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塑造新型工业化新优势的关键。


三、“十五五”时期需着力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细化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步骤和路径。新材料产业具有先导性、引领性特征,特别是具有较强颠覆性的前沿材料,代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将应用于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材料强国,有助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成绩斐然。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已达到8.7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提升73%,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超硬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规模居世界前列。从关键核心技术来看,我国在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部分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或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支撑。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应对多种转型挑战、突破围堵、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转折期,也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国新材料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AI+”将深度赋能材料设计、研发、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牵引新材料技术与需求不断迭代升级,也对我国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十五五”时期我国新材料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聚焦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要素支撑、全球战略,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助推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


聚焦战略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这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破解难题、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是战略思维的显著标识。展望“十五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要始终融入国家战略、前沿布局,如布局研发面向未来AI的前沿光电子玻璃材料、材料科学大模型、数智赋能低碳零碳负碳胶凝材料等系列前沿材料技术。面向国家能源战略的新一代高效清洁燃煤发电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需求,建议布局大型镍基耐热合金铸锻件材料、长寿命耐热蚀单晶高温合金、耐候钢、耐蚀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超大功率碳化硅材料等。面向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等高端制造领域需求,建议布局高性能镁、铝、钛、铜合金材料、先进粉体材料、高纯材料、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聚焦创新驱动,强化体系建设。创新是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加速提升原始创新供给,围绕优势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聚焦关键战略材料与未来前沿材料,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要不断提升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央企新材料链主等科技领军企业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创新体系;要持续加强关键材料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加快建设非晶材料同步辐射光源等新材料行业专用大科学装置,持续完善国家新材料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体系。


聚焦产业发展,强化深度融合。新材料是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创新领域,健全完善的中试转化服务体系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在电子信息材料、极端服役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能力建设,强化成果识别、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成果转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应用示范,聚焦新能源材料、前沿超级材料等强化场景导向的首批次应用扶持政策,完善在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产品替代应用中的容错机制。鼓励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多元化成果转化模式,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领军企业和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技术转移机构,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全球战略,强化国际合作。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双碳”目标下持续推进工业化的道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目标下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面对西方部分国家的“脱钩断链”,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瞄准新材料这一国际竞争焦点领域,主动“靠上去”“链起来”。要面向全球产业分工,立足全球新材料创新策源地与产业制造高地,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相对优势突出、职能分工明确、价值共同提升的新型工业化。要立足国际一流对标,深化与发达国家在材料科技研发、低碳转型、数字赋能等领域双边合作,强化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生产力、竞争力、持续力。要立足优势产业“走出去”,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建设为重点,推动先进基础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终端材料等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品牌海外布局,持续增强我国在全球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位势和核心竞争力,让新型工业化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贡献世界的重大战略支点。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