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培育外贸新动能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特聘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新型工业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外贸质量、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有助于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培育新的动态国际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新型工业化与外贸新动能的内生关系
外贸新动能是在全球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背景下出现的新动力因素,包括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数字贸易的繁荣兴起以及服务贸易的创新升级。培育外贸新动能离不开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支撑。在全球产业分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正在重塑贸易版图,成为培育外贸新动能的发展支点。新型工业化凭借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大幅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精度,提高“中国制造”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实现“量质齐飞”的贸易新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国“制造大国”地位韧性,还有助于提升“制造强国”潜力,对保障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提供产业基础。
从国内来看,新型工业化为培育外贸新动能提供创新支持。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内需不足和资源约束压力大等问题,使得低成本的数量扩张型工业化难以为继。而新型工业化凭借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其筑牢根基。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与工业制造全方位渗透,变革传统生产流程,催生智能工厂、无人车间,让生产效率呈指数级跃升。具体而言,新型工业化强调通过科技与创新实现高效率的新旧动能转换,尤其注重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贸易结构层面,新型工业化催生出一系列新贸易模式与业态,不断拓宽贸易边界。新技术不断驱动贸易结构朝着高端化、智能化迈进,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比重不断攀升,过去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贸易格局逐渐被打破,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贸易占比稳步攀升。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理念促使、引领贸易走向转型之路,契合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诉求,贸易增长后劲十足。
从国际来看,新型工业化为培育外贸新动能注入市场活力。当前全球经济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保守主义思潮及逆全球化趋势使得全球贸易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2024年中国外贸逆势回稳向好态势明显,贸易规模、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贸易商品结构、贸易主体持续改善,市场活力与增长动力转换不断增强,外贸新亮点加速涌现,培育外贸新动能,外贸发展实现了“稳规模”和“优结构”。
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达到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进口达到18.39万亿元,同比增长2.3%。
绿色贸易领跑全球。在绿色能源领域,2024年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在绿色交通领域,2024年我国铁道电力机车出口量连续5年保持增加;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热销海外市场,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
数字贸易蓬勃发展。以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保税维修和离岸贸易为代表的新业态贸易不断创造新活力。2024年,我国综合保税区合计进出口6.7万亿元,增长4.7%;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合计进出口8.45万亿元,增长10.3%;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增长10.8%,体现出跨境电商在“卖全球”方面的潜力进一步释放,同时在“买全球”方面的优势也在持续发挥。
贸易主体更加多元。2024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近70万家,数量再创新高。外贸“主力军”民营企业进出口24.3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5.5%。2024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22.07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9%,我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我国外贸规模持续攀升、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继续提升的背景下,应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全力以赴稳外贸,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创新产品业态和模式。应鼓励外贸企业探索新的业态和模式,比如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发展绿色贸易,推动贸易数字化;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数字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拓展贸易渠道。要加强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特点,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此外,产品个性化、知识化、智能化和快速化发展要求外贸产品必须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新业态和模式拓展外贸发展空间,不断催生新动能。
另一方面,要积极对外开放,形成外贸新业态开放新优势。应积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外贸多元化发展。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还要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资进入外贸新业态领域。外资的引入不仅可以带来资金,还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促进我国外贸新业态的发展。同时,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扩大我国外贸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提高我国外贸的开放度。
外贸通过开放合作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方面,外贸发展实现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激发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效应。驱动贸易发展的内生增长力是核心技术自主化。技术诱导型的外贸增长点主要聚焦科技创新和原始创新,这不仅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还能够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优化全球价值链价值分布格局,提升价值链产业链韧性。
不断衍生的新产业、新模式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动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培育我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获取行业先发竞争优势,同时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相关行业的链主企业。不断增强的产业链韧性弱化了产业发展中的风险因素,产业链上下游的链主企业和关键节点控制企业,在巩固和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和话语权的同时实现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将进一步协同促进产业链升级。
另一方面,外贸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国际市场对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出口产品新动能不断增强,具备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市场主流,推动相关产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此外,技术创新激发了需求端消费潜力,通过推动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使消费更加个性化、知识化、智能化和快速化,对消费创新产生积极影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购物体验,打通了消费者和企业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信息壁垒,促使企业不断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
二、外贸与新型工业化协同发展,释放更多积极效应
积极培育外贸新动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能够实现外贸与新型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充分释放二者协同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
供需动态协同效应。一是技术内生型供给驱动发力。新型工业化伴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的革新,为出口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生产手段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持。这种科技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竞争能力,还促进了绿色环保与社会责任的生产实践,满足了国际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此外,技术调整引致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为培育外贸新动能提供了基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外贸持续增长的生力军。据海关总署统计,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达到了70万家,比2023年全年增加了5.5万家,这不仅反映出我国外贸市场主体结构的活力与优化,也表明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强。新型工业化主要涉及新旧动能转换与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为培育外贸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创新驱动型需求拉动。培育外贸新动能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更好地培育外贸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目标,其中技术创新是重要前提。技术创新可以提升贸易对象的价值含量,因此需要强化贸易领域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外贸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将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从全球贸易发展趋势和我国外贸实践看,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是未来培育外贸新动能的主要领域,而外贸企业对新业态新模式的需求将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和外部性校正效应。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转型一般会面临两个外部性:传统产业的负外部性和技术升级的正外部性。传统产业的负外部性是指依赖传统技术和工艺进行生产和服务行业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健康风险等造成的负外部性。技术升级的正外部性是指创新投入由个体(企业)承担,这种经济活动的积极效应超越了经济活动主体的范围,对社会或其他个体产生了正面的影响。纠正上述两个外部性亟须通过供给侧新兴产业扶持,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供给侧发力,通过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矫正外部性目标。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可使企业将资源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当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时,在国际市场上就更具有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有助于扩大出口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倾斜,可以提升中国在全球的价值链地位。此外,产业多元化也降低了对单一产业的依赖,增强了外贸的稳定性。当某一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时,其他产业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产业耦合与规模经济效应。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耦合,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加快产业链延伸与整合。企业在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过程中,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业务,实现规模不经济到规模新经济。当前,我国企业出海面临挑战,存在企业出口门槛高、国际市场参与率低等问题,而通过产业优化降低出口门槛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呈现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此外,产业集聚使得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更加容易。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频繁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能够激发整个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外部规模经济。
从劳动力市场角度来看,产业耦合过程中形成了劳动力共享市场。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在这个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劳动力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选择。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共享降低了企业的招聘成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成本,也是规模经济的一种体现。企业通过降本增效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吸引力,有利于培育外贸新动能。
三、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依靠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激发服务贸易发展新动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逐步嵌入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加工环节,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并成长为世界制造中心。然而,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很多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既要努力突破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又要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追赶等带来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强化产业政策协同,构建更具适应性的外贸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
构建更具适应性的外贸政策支持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制度创新方面,不仅要考虑外贸领域的需求,还要结合国内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是加强产业政策与外贸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产业升级和外贸结构优化。同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推动外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动外贸领域制度创新。政府应根据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对外贸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简化贸易手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行“单一窗口”建设,实现贸易申报、审批等环节的一站式服务。三是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制定稳定的外贸政策,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补齐要素短板,夯实基础设施与金融服务体系根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是要加强互联网、电子市场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贸易效率,如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市场预测准确性,提高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全球性和稳定性。二是要促进科技金融与外贸融合发展。关注科技金融重点领域,持续聚焦在“两重”和“两新”行业,通过优化科技金融结构进一步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便利。另外,科技金融多渠道为外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科技金融投入可以增加外贸企业的研发资金,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科技金融可以为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科技金融创新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三是要提供多元化的贸易金融服务。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跨境人民币结算等业务。加强对贸易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建立健全贸易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保障贸易金融安全。
激发传统产业活力,挖掘存量资源出口潜力。除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外,对于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结合也不能忽视。目前我国仍有较多出口企业属于传统产业。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电力设备和煤炭在全球出口中占据相当份额,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领先地位,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传统贸易的服务化水平,促进贸易的数字化转型,不断赋能传统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从而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柱。充分发挥大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共同成长。有效激发传统产业的活力,并通过创新驱动和政策支持,培育外贸发展的新动能,从而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回升向好。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