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让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迸出火花结出硕果
——深圳前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中共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党组
推进前海开发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前海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总定位,聚焦改革开放创新主责、现代服务业主业、深港合作主线,发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势,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新经验。
一、“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前海依托深港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指出,深圳要扎实推进前海建设,拿出更多务实创新的改革举措,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带一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深港合作”是前海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前海发展指明了方向。前海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与香港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深港居民“心联通”,为港人港企在前海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围绕香港优势领域,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促进深港科技创新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
港资科技企业在前海快速成长。截至2025年2月,前海港资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达55家。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深港合作重点领域,前海已拥有三立人、思谋科技、菜鸟网络、云豹智能、滴灌通、空中云汇等6家港资独角兽企业。港资科技企业扎根前海、快速成长,成为前海科技发展的新亮点,展现了深港两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凸显了前海在内地与香港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联通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深港创新创业合作能级不断提升。作为前海在港知晓率最高的深港合作平台,开园运营已10年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前海梦工场”),不仅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梦开始的地方”,也获得三任香港特首为其打“CALL”。2024年,前海系统重塑梦工场,提出“构筑‘1元创新坊’高质量产业空间、依托香港5大高校、供给‘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的“1510”新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前海梦工场提供创业空间10.6万平方米,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434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012家,逐步建成香港青年内地创新创业就业、内地优质科创企业赴港发展的“第一站”“首选地”“圆梦区”。
香港拥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吸引了大量国际化高端科技人才,产生了很多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随着前海营商环境越来越与香港趋同,以及科技资源要素在前海不断集聚,越来越多的香港科技人才把他们的成果在前海迅速产业化。免疫细胞治疗领域领军人物范晓虎创办湾岛细胞,在前海率先开展细胞与基因的前沿技术研究;香港大学计算与数据科学学院院长马毅教授创办人工智能企业忆生科技,打造新一代白盒自主多模态模型;麻省理工学院讲座副教授萧启阳在前海创办港资半导体公司云豹智能,专注于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数据处理器芯片,成为国内DPU行业领先的独角兽企业。
深港产学研合作亮点纷呈。为更好促进跨境创新和资源整合,前海正和香港多家高校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位于前海梦工场的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加快发展,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目前已进驻35家初创科技公司,吸引了一批香港大学知名教授产业化项目落地;香港理工大学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加快落地,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引入知名教授,打造智能传感制造中心和智能健康实验中心。
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前海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前海充分发挥自身政策优势、体制机制优势和产业结构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2月,前海已集聚科技企业5.45万家,建设企业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176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4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建成。随着前海制度型开放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外资科技企业也在成为前海发展的一个新亮点。截至2025年2月,前海外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企业已达3551家。
以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前海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新增制度创新成果64项、累计882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15项、累计103项。通过协同推进多个领域的制度创新,前海在多个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建设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2024年实现交易规模905亿元,同比增长64.6%,有力提升了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供应链韧性,并推出离岸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数智赋能等创新业务模式。前海与横琴、南沙、宝安共同签署《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三体系一提升”的互认机制,即异地互认的资格体系、异地开放的道路体系、异地协同的监管体系,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在一地取得试点资格后,只需在其他互认地报备即可直接开展业务,实现了智能网联汽车跨区域运营。建设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自2024年5月试运行以来,接入机构12家,累计业务341笔,助力内地中小企业在港融资4000万港币,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工信部新型数字服务优秀案例,并荣获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金融服务赛道优秀奖。
打造国际人才来大湾区“第一通道”。前海创新市场化导向人才评价认定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实施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在大湾区九市复制推广。高水平建设前海国际人才港,打造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涵盖入境居留、社保医保、政策申报等406项政务服务,以及法律、税务、银行开户等294项商务、生活服务。搭建集入境签证、工作许可、永久居留、便利通关于一体的新型入境居留体系,颁发广东省首张外国人积分“中国绿卡”,外籍技术人才可经积分评定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截至2024年12月,前海已为67名外籍及港澳台高层次人才发放中国永久居留及外籍家政便利签证,3316名外籍人士在前海合作区工作就业。在全国率先落地港澳居民在区内工作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允许港人在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实施了24年的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在前海率先突破,并迅速在全国推广复制。2020年以来,前海相继出台工程建设、涉税、文化旅游等领域专业人士执业备案管理办法,实现香港注册建筑师、港澳税务师、港澳导游等25类专业人士无需参加内地职业资格考试,经备案(登记)后在前海执业。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有934名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登记)执业。
完善科技金融创新投融资体系。前海积极打造深港国际风投创投集聚区,截至2025年3月,已集聚弘毅、国风投等237家风投创投机构、私募证券投资、国际资管机构,管理基金1894只,管理基金规模超3700亿元。前海管理局和香港财库局联合发布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十八条”,优化前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政策,支持香港有限合伙基金(LPF)制度安排下注册的私募股权与前海QFLP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目前QFLP基金管理规模已超250亿元,占深圳市九成。前海银行机构已设立5家科技支行,联合深圳地方征信平台推出“科技初创通”等金融产品,推动大数据在信贷产品开发、资产价格动态定价、用户画像等领域深度融合和应用。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高地。前海已集聚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前海知识产权检察研究院、华南高科技和知识产权仲裁中心等机构,覆盖知识产权司法、行政、仲裁、公证等服务。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开发的“前海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版权区块链网络”利用数字技术提供版权存证、监测、取证等服务,平台电子数据存证量已超过150万条,版权登记申请量近5万条。前海国际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中心搭建国际专利转让许可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营专利近10万件,已为5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会同港澳6所主要高校设立深港国际知识产权运营联盟,已推动375项香港高校、科研机构专利技术成功转化。2023年2月,前海管理局和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识产权创新高地的十六条措施》,推动深港知识产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打造知识产权跨境服务体系。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率先开展香港及澳门特区申请人在内地发明专利实施优先审查试点,累计办件71件,全国办理总数排名第一。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前海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协同发力,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不断建功立业。前海依托南山区的科技创新、宝安区的先进制造,结合自身数字经济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深港合作推进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进展。
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扩区后,前海覆盖宝安区部分制造业区域,前海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南服务、北制造”的空间分布,推动“两业融合”既有利于加快产业高端化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宝安区工业互联网基地2020年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该基地申报的“1+1+N”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赋能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升项目在2022年被评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在此基础上,前海与宝安区合作,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打造国内首个以5G为引领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平台,提供数字化转型全产业要素创新综合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前海积极完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建设深圳市首个国家级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本地企业互访时延相较跨网访问降低92%,峰值流量达2.51Tbps,跻身全球50强;依托交换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提供算力调度、算力交易、算力应用和算力安全等一站式的算力服务。建设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恒为前海智算中心,一期已建成提供约800P算力规模支撑。建设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为人工智能产业赋能提供平台支撑。建设深圳(前海)大模型和算法创新服务中心,已服务人工智能企业150余家,完成10个大模型备案或登记,从咨询到通过测试最快仅花了1个月时间。截至2024年12月底,前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企业258家。
深港合作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开展智能制造深港合作,不但有利于发挥香港优势,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新型工业化,也有利于加强香港基础研究与内地产业链的对接,促进香港自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前,前海与宝安区正加快建设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支撑产业(工业母机、机器人、激光与增材制造)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支撑生产性服务,为企业打通从研究到转化的产业化链条。平台已引入香港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系联合实验室、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与纳米基因测序技术等项目,征集推介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电机、电子、新能源和机器人方面的待转化技术1000多项,为120余家企业提供仿真验证、标准与检测认证、创新平台培育等服务。
四、“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前海将继续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推进新型工业化
展望未来,前海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前海的殷殷嘱托,始终把握国家赋予前海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依托大链主、大平台、大设施、大资本、大市场、大场景,服务企业在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数据、细胞与基因、低空经济、深地深海、光载信息等领域率先破题,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新模式。
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支持企业成长。构建安居工程、零租空间、产业化创新平台、市场化要素、“资金+基金”共同支持的“金种子”企业培育体系。打造梯次接续的基金群,构建耐心资本、大胆资本多层次支持体系,覆盖创业企业从种子期、初创期、加速期到IPO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机制,推动商业银行为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的科技企业提供金融产品服务,拓宽企业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变现渠道。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衔接国际化城市新中心建设,建设蛇口、大铲湾、海洋新城、孖洲岛等4个片区,大力发展海洋资源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命健康等产业,优化完善西部港区、蛇口邮轮母港功能,盘活用好68公里长的世界级海岸带,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区。导入港澳科创资源,联合培养“高精尖缺”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头部企业建设联合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共性技术服务。
聚焦发力人工智能与具身机器人。打造“算力集群、算法服务中心、数据跨境、应用场景开放、科研攻关支持、企业成长支持”全面发力的人工智能发展良好环境,实施“给资金+给机会”多维支持的政策举措。构建“昇腾算力+DeepSeek开源大模型”的国产AI应用生态,支持发布国产大模型,加快国产大模型在金融、物流、工业等领域应用。依托新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为初创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算网云安融合加速服务。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灵巧手等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园区,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推动新产品首次应用和产业化。建设服务全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支持企业出海拓展海外市场。
促进深港科技创新双向合作。持续实施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发展支持措施,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创业”补贴。推动深港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联合公开遴选,广泛吸引优质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充分结合香港先进制造研究优势和大湾区内地制造产业优势,推动共同开发高性能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打造人工智能算力双向服务平台,推动应用场景向香港开放,支持香港大模型在前海落地应用。
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国际开放合作。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瞄准国际人才“来得了、留得下”的目标,在外国人才引进使用、服务保障、社会融入等方面实施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改革举措。启用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打造国际化、全时化、专业化、市场化智慧创新地标,布局科技展示、学术交流、创业路演、城市名片、专业服务等功能。高标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面向符合条件的国际人才配租。打造可感可知可及的国际人才集聚地,推出“国际人才招聘计划”,组织开展“百企进港校”“百企环球宣讲汇”等招聘活动。发挥深圳·前海出海e站通功能,帮助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等领域企业搭建场景和订单等供需平台,发挥自身渠道优势服务企业有序出海、有效出海、安全出海。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