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国“实业救国”“实业兴邦”的传承发展,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壮大实体经济的理论升华,把我们党对实体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我们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制造业兴,则经济兴、国家强;制造业衰,则经济衰、国家弱。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深刻认识,围绕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提出要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怎样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发展实体经济指明方向。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在广西南南铝生产车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热轧中厚板生产线、超大直径铝合金圆锭、全铝工业厂房、全铝人行天桥、全铝新能源客车等大部件产品后,他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提振实体经济离不开制造业。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2023年,在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常说两个必保,一个是粮食饭碗中国必须端牢,再一个制造业必须筑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作出了一系列事关长远的重要部署。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如何发展实体经济作出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没有实体经济提供的坚实物质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人才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智力保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甘肃时强调,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一以贯之,他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内部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博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科技创新的现实逻辑。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最终要靠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反复叮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向深水区挺进,啃难啃的骨头,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提出明确要求,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指明了前进方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情况,并给予深切关怀和殷切厚望。他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2013年,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这一寄语打破了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为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历史主动、焕发历史自觉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在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是鞭策,更是鼓励,引领企业在创新道路上永不止步,奋力创造更多奇迹。
——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
标准是促进创新成果转换的桥梁和纽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考察时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强调了标准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激励创新,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迫切需要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内生动力的良好环境。
“我国的制造业门类非常齐全,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过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
推动制造业加速向高端迈进,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发展,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在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强调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针对部分领域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兴产业如火如荼。对这个事,亦喜亦忧;忧的是,就怕来个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参与国际竞争,还要搞好统筹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宏观指导,搞清楚市场有多大、风险在哪里,防止一路所向披靡、孤军深入,最后却被人兜了底、全军覆没。
——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要积极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塑造高端品质和中国品牌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当前,我国制造业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把品牌和技术打出去。品牌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企业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研发生产品牌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
“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数字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数字化、智能化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可以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智能制造也是从根本上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是全球技术创新竞争高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强调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国统筹推进5G、光纤、北斗导航、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发展,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宽带网络。但与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我们一定要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推进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重要阶段。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我国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比例很高,必须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在生产领域,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我们要加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只有从源头上使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好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绿色低碳发展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21年,在山东东营胜利油田调研时强调,要把技术搞上去,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成本,同时按照绿色低碳转型的方向,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2023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指出,要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2023年,在江西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勉励企业,要再接再厉,坚持源头管控、全过程减污降碳,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必须下大力气,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着力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2022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巩固和深化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创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坚定不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日益显现,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强调,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下,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强大而坚韧的实体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赋予了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继续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