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丝绸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东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丝绸之路重要讲话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中共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委员会
起源于西汉的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数个世纪以来,促进了商品的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宗教、科技的深度融合,见证了东西方源远流长的友好交流,其深远影响,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明方向,古丝路焕发新生机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数字丝绸之路”,并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强调要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数字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二者的关系。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是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二者相互支撑,但又有所区别。数字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向数字空间的延伸,是连接“一带一路”国家政治经济、人文和生态交流的数字纽带。
2014年9月,在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上,中国与东盟十国提出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倡议。201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东信”)成立,成为建设运营中国-东盟信息港的重要载体,以深化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合作互利为基本内容,推动、共筑信息丝绸之路,重点建设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五大平台。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听取了中国东信董事长兼总裁鲁东亮关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推进情况的汇报。2020年11月,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方愿同东盟各国携手合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聚焦合作共赢,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政策沟通协调,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中方愿同东盟一道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东盟信息港为基础,更加注重通过数字经济产业链、数字服务供应链将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经贸服务、技术合作、人文交流五大平台链接,形成中国与东盟的数字化合作带。目前,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信息港重大建设项目对应率超过85%。
二、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赋新篇,全集团深学细悟践精神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中国东信,并指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我国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一项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结束后,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部署安排,中国东信第一时间向全体干部员工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总体要求,中国东信锚定集团发展定位,坚持以“建数字丝路,创无限互联”为己任,制定了“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东盟”的发展路径,打造广西标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主动融入国内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进一步实现境内向境外复制,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是促进“五通”的重要支点
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对于“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东盟信息港作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要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数字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强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断注入新动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更多惠及双方人民。
——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引擎
中国-东盟信息港是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的桥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指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一面面向东盟,一面面向全国,坚持扩大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促进双边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聚集整合和高效流动,助推全国优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出海。
——加快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继续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国-东盟信息港作为数字经济合作高地,除了促进深度交流合作之外,还承担着聚集创新资源、输出创新成果的重要职责,通过数据要素的汇聚和流通、数字化平台及工具的打造,推动各行各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推动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多措并举促数字互联,全面发力助信息互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全面推进减贫、卫生、教育、数字互联互通、工业化等领域合作。中国东信从贸易、数据、通信、产业、技术五个方面全面发力,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应用平台构建等多种举措,推动中国与东盟间的数字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高,为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推动贸易互联互通
从2020年至今,中国与东盟已连续4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9117亿美元。中国东信承建、运营了一系列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大幅提升了跨境贸易的顺畅度和便利性,推动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互联互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的国家级数字经济平台中国-东盟商贸通平台,围绕跨境贸易“关、检、汇、税、商、物、融”七大核心环节提供数字化服务,为广西口岸、外贸企业提供集“交易、通关、金融和物流”为一体的综合外贸服务,截至2024年9月,该平台申报金额超过4001亿元。中国(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货主、货代、物流企业提供“一单两报”服务,大幅提升通关效率,服务范围覆盖中国全境及25个国家。广西北部湾港“智慧湾”平台通过数字化、便利化和一体化解决北部湾港集装箱进出口全流程的痛点和堵点,提升港口效能,进口通关时间从253小时压缩至22小时,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8258万元。中国-东盟国际航运交易平台提供航运政务、交易、金融、大数据等服务,提高航运服务效率、降低成本,为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建设改善了航运软环境。中国-东盟跨境结算服务平台面向跨境电商、外贸企业、外贸综服平台提供跨境支付结算服务,截至2024年8月,跨境贸易结算金额超43.8亿元,结算效率提升10倍。
——推动数据互联互通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感知技术和计算能力不断提升,数据规模快速膨胀,数据的标准、确权、资产化、交易等领域相关规则逐渐明确,极大地促进了数据互联互通。中国东信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东盟间的算力共建共享、数据高效流动,从基础设施、数据应用到数据交易均实现了突破。在基础设施层面,自2018年起,中国东信在老挝、柬埔寨、缅甸建设了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面向澜湄流域国家提供云计算服务、云存储服务、容器云应用服务等专业配套服务,促进老挝、柬埔寨、缅甸各国间通信基础设施共享及通信服务质量提升,帮助驻地企业开展智慧城市、未来网络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东盟国家中小微企业提供高稳定、高可靠、高安全的IDC及云计算与大数据一站式信息化综合服务,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基于澜湄云计算创新中心,中国东信升级建设了中国-东盟算力服务中心,构建“算力+算法+服务”全业务闭环的能力开发平台,支持深度学习、基因检测、视频分析等大规模AI计算场景,满足各行各业高性能算力的应用需求。在数据应用层面,中国东信打造的中国-东盟跨境征信服务平台已覆盖东盟地区787万家企业,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安全发展。在数据交易层面,建设了中国-东盟大数据交易中心,当前挂牌数据产品共计1671个,有力推动了中国与东盟间的数据跨境互通。
——推动通信互联互通
良好的通信环境是交流合作的基础。广西大力推进连接东盟国家的光缆和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建设,夯实了中国与东盟间通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中国东信基于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从软件和网络层面助力通信互联互通。在综合服务方面,中国东信建设了面向东盟的云通信服务中心,基于中国东信在新型通信产品的软件化、IP化、云化、智能化方向上沉淀的国内领先的核心能力,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场景化、智能化的云通信服务;自主研发了基于虚拟卡技术的全球通信一体化服务平台易连接(Elinking),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电信运营商合作落地,在当地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在特色服务方面,中国东信打造的跨境可信通信服务,通过“可信通话通道”+“可信身份鉴别”,杜绝电信诈骗,实现国际话务的可信联接;此外还构建了畅通东盟国家的跨境电商专用通道,优化跨境网络路由,提升跨境网络质量,助力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数字化无疑是重要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中国东信全力推动建筑、教育、林业、糖业、农资、肉牛、外贸、康养等8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引入数据要素和创新技术、创新模式,打造传统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持续助力提升政府的产业治理能力,促进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营商环境,通过服务提速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充分发挥广西支点作用,面向全国,走向东盟。在糖业方面,中国东信打造食糖产业互联网平台泛糖网,聚焦糖料蔗种植和食糖贸易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动糖业农工贸一体化和全行业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注册客户覆盖全国28个省份。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发展,依托“华建通”平台,着力解决建筑行业监管不完善、企业数字化程度低和工人欠薪严重等行业痛点问题。目前,“华建通”平台累计服务677万工人,有效提升行业管理规范性。此外,“华建通”平台还打造了中国-东盟二手工程机械交易平台,致力于推动国内二手工程机械面向东盟交易的繁荣发展。落实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搭建广西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桂教通”平台,解决教育行业系统入口不一、数据不通、建设效率低等痛点,服务超3.4万所教育机构。此外,在印尼落地智慧教育富媒体OTT平台,为印尼27000所穆斯林寄宿学校开发教育资源,助力印尼线上教育发展。推动林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林联网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政务、交易、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等一站式服务,为林业产业发展进行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当前平台已在广西多地试点落地,并同步探索林业产品出口东盟国家,一方面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满足东盟国家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推动跨境技术合作
中国与东盟的跨境技术合作可以有力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人才交流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强区域战略合作与整体竞争力。中国东信积极推动中国先进数字技术和产品落地东盟,与当地政府或服务商合作,赋能当地政企数字化转型。建设运营中国-东盟安全运营中心,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形态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监测、安全加固、应急处置等全闭环安全服务,为跨境贸易安全保驾护航;为老挝政府打造了协同办公平台GChat,助力老挝政府数字化转型;在菲律宾推出了智慧办公平台Apendo,为银行、中小企业等提供服务,提升管理效率。此外,中国东信承建了我国目前唯一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即“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平台”,积极推动中国-东盟间的技术交流合作,推动我国领先互联网技术落地东盟国家。
四、数字经济腾飞迅疾,丝路合作前景璀璨
目前全球经济普遍面临增长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数字经济逆势上扬,过去10年间,全球数字经济增速是GDP增速的2.5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从国家层面推出多项规划政策,全力加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东盟国家也推出了《东盟数字总体规划2025》、数字泰国4.0战略、《马来西亚国家工业4.0政策》等数字经济建设纲领。
中国与东盟已连续4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双方利用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机制分享发展经验,交流产业实践,制定合作计划。2020年是中国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确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发布了《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和《落实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1-2025)》,就加强数字政策对接、新兴技术、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字安全、数字能力建设合作等达成共识。此外,双方相继制定数字化战略及政策框架,为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到来,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重塑全球贸易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报告(2022)》,数字贸易是指以数据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服务为核心、数字订购与交付为主要特征的对外贸易。其中,数字交付贸易包含数字技术贸易、数字服务贸易、数字产品贸易和数据贸易;数字订购贸易是指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达成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预计到2025年,中国与东盟数字贸易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占双方贸易总额的50%。中国与东盟在数字贸易各领域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未来有望实现更大的发展。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前景。数字丝绸之路合作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尚不统一、国家间数字规划缺乏衔接、国家间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有较大差异、跨境数据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等。中国东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记嘱托,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信息港建设的强大动力,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走向东盟”的发展路径,坚持以问题和结果为导向,推进中国-东盟数字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