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熊茂平
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大连作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向海而兴、以海强市,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努力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中贡献大连力量。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统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经略海洋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推动大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连作为海洋大市,拥有海域面积3.0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2211公里,是我国大陆岸线最长的城市;港口资源得天独厚,建有全球最大的原油泊位、矿石泊位和集装箱泊位,是全球码头功能最完善的港口之一;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在海洋经济五大类28个细分产业中拥有26个,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拥有13个;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和“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海上门户通道。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必须发挥好独特的海洋资源优势,通过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加快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此,大连坚定不移实施海洋强市战略,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努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好东北振兴“跳高队”、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海洋经济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大连作为海洋大市,要当好东北全面振兴的“跳高队”,就必须率先推动海洋经济振兴,进一步坚定向海而兴、以海强市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面振兴新突破的“蓝色引擎”。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两先区”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连篇章的重要支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时强调,要突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对大连来说,“三个中心”和“两先区”都离不开海洋经济的战略支撑,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大连海洋经济总量偏小,新质生产力培育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快,海洋发展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因此,大连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空间在海洋,最大动能也在海洋。海洋经济能否走在前列,决定着大连能否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做足做好海洋大文章,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深入挖掘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带动“三个中心”持续优化升级,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二、坚持以产业创新为根本,建设具有大连特色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抓住产业创新,就抓住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大连把产业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并重,着力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迈进。
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大连海洋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船舶制造、海洋化工、海洋渔业等产业贡献突出、优势明显,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基底。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新模式、新路径,强化绿色技术、信息技术与海洋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精准补齐创新链和产业链短板,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海洋渔业向高端集约转型,顺应海水养殖从近岸走向深远海的发展趋势,依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力发展重力式网箱、桁架式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吸引集聚一批远洋渔业领军企业,打造更高水平“蓝色粮仓”。推动海洋化工产业链向下游延伸,针对大连“油头大、化尾小”问题,依托长兴岛国家绿色石化基地,加快推进石化产品结构优化、链条拓展和技术升级,重点发展下游专用化学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等产品,打通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从石油到精细化工”的黄金链条。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主力海工装备、渔业设施装备、新型海洋装备的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形成集科研开发、总装建造、维修改装、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远洋船舶及深海装备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高技术船舶与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塑造发展新动能、赢得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变量。大连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积极培育壮大一批海洋新兴产业集群,抢占高成长性新赛道,持续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质效提升。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进庄河核电、海上风电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海上风电整机产业链,积极推进东北亚氢基能源中心建设,持续拓展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运输氢、海上加氢等典型应用场景,打造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依托新成立的大连海洋中医药研究院、南极磷虾生物医学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产学研一体化市场主体,持续推动南极磷虾油、海藻深加工等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打造综合性海洋中医药研究高地和产业化基地。增强海洋信息与大数据产业发展动能,发挥大连在海洋遥感与通信领域技术优势,积极促进数字技术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拓展大模型创新应用场景,完善绿色多元算力供给,加快构建海洋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
创新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海洋服务业是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以“三个中心”建设为牵引,积极探索符合大连实际的海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在航运物流方面,锚定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定位,发挥海陆空铁兼备优势,全力推进金州湾国际机场建设、辽渔航运中心升级改造,完善覆盖东北、连接亚欧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班列+航线的“干支结合、枢纽集散”国际物流枢纽。在海洋金融方面,创新海洋金融发展业态和模式,持续优化海洋金融信贷投向和结构,拓宽涉海企业融资渠道,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在海洋旅游方面,坚持统筹资源、统一策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深度整合滨海自然风光资源,不断丰富“海湾-海岛-海洋”滨海旅游新业态,持续推出一批极具海洋特色的新场景,擦亮“海上游大连”等文旅品牌。
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将其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以谋划和推进。大连坚持科技兴海,充分发挥海洋科技资源集聚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加强海洋科创平台建设。科创平台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24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大连英歌石科学城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功能,围绕高端海工装备、海洋清洁能源、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生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布局建设了8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推动大连海洋科创硬平台实力大幅跃升。大连将持续加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资源的共享共用,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建立健全用好“硬平台”的“软机制”。同时,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支持近岸和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食品加工和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标准推进大连金石湾实验室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各类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科技的原创性和高附加值创新成果较少,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问题还比较突出。大连始终把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作为使命任务,聚焦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洋信息等重点领域,强化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单仓世界最大LNG燃料仓、全球首艘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船、全国首艘无人驾驶船舶等相继交付,自主研发的250千瓦级海水制氢联产淡水装置成功开车。大连将加快建设一批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海洋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海洋领域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技术探索,加快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在高端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推进海洋智能装备、水下机器人和无人艇、载人深潜器等技术创新突破,探索适合深海极地、高温高压环境的钻井装备和特种船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海洋生物资源高水平开发利用领域,加快海洋药物及功能性保健品共性技术研究,发掘海洋源新型功能因子,突破绿色高效制备、生物转化及活性保持等关键技术;在海洋资源能源新兴技术领域,加强海洋新型矿产资源开发,突破海洋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的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等研发瓶颈,努力在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营造良好海洋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必须一体推进海洋领域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涉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大海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用好“兴连英才计划”,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利用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制度,引育一批高精尖海洋科技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海洋人才队伍。建立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机制,综合运用“贷、投、保、担”等金融资源,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探索建设海洋中试基地、概念性验证中心,继续办好全国海洋智能装备创新大赛、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等高端海洋科创展会,促进科学研究、成果验证和产业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从海洋科技强到海洋产业强、海洋经济强的黄金通道。
四、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向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谱写好深化改革海洋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深化海洋领域改革、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近年来,大连积极推动海洋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海洋经济管理职能,建立了“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市海洋发展局-市海洋发展事务服务中心-市海洋综合执法队伍”完整工作体系。工作中,充分发挥大连市委、市委海洋委牵头抓总作用,一体推进海洋资源产权、开发使用、经营管理、要素配置等改革,形成齐抓共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强大合力。加快推进涉海权力事项简政放权,实施涉海事项审批全程网上办理,规范涉海收费行为,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制度,从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上下游产业链等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全貌,为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拓展蓝色经济“朋友圈”。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合作型经济,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活力。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我们将继续坚持向海开放,以实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整合提升战略为契机,围绕航运物流、新能源等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深入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深度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向海洋新质生产力集聚。积极发展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强与日韩俄等国家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等领域交流,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互联互通和海洋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搭建海洋合作平台,加强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建设,高水平办好夏季达沃斯论坛等国际性活动,在交流交往中创造机遇、孕育商机,拓展“蓝色经济”合作空间。
发挥“一核引领”作用。近年来,大连认真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发挥“一核引领”作用,加强与沿海各市协同发展,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4年,沿海六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48.6%,进出口总额占全省70.9%。大连将更好发挥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聚焦产业联动发展,围绕精细化工、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支持企业跨区域开展上下游产业配套,打造紧密协作的区域供应链,协同推进产业向新向好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合作,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围绕海洋渔业、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一批跨区域合作成果,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聚焦港口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大连港为中心的中转体系,提升六市港口综合效能,形成多点支撑、陆海协同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坚持以生态安全为底线,擦亮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绿色发展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海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的良性互动。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健康的海洋,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内在要求。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守护海洋“蓝色家园”。坚持生态护海,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对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力度,连通重要物种迁徙扩散生态廊道,构筑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加强近岸海域生态保护修复,重点推进太平湾、金州湾、普兰店湾、青堆子湾等的岸线、海堤生态修复,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坚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入海排放,全面加强从海洋到河流、从入海口到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修复,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洋。
持续推进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海洋环境承载力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坚持陆海统筹,“一湾一策”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湾综合治理,打好黄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持续改善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坚持协同治理,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完善立体化、全覆盖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及时发现并处置海域污染、违法用海等问题。坚持依法治海,持续开展非法违规占用海域、滩涂、岸线问题清理整顿,对于清理出的海域,围绕渔业、旅游等方向积极开发利用,导入新场景、新业态项目,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低碳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不断提升海洋经济“含绿量”。强化“寸海寸金”意识,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持续推进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促进海岸、港口、岛屿、海域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确保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扎实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健康渔业养殖模式,加快节能环保型船舶研发和应用,大力发展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促进作用,探索建立海洋渔业、海洋碳汇资源、贝藻蓝碳等交易平台,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