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为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构筑物质技术基础
王予波
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我国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云南工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5年,强调“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2020年,强调“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2025年,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强调“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洞察全球产业发展大势,科学研判我国产业发展趋势,精准把脉云南产业发展优势,为我们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确立了目标方向、指明了实践路径。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五对关系”
云南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我国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架军事望远镜、第一根电缆都诞生于云南。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聚力打造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工业品牌,茶花牌汽车、白玫牌洗衣机、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等“五朵金花”曾大放异彩,烟草、电力、有色等“三大支柱”快速崛起,这些都是云南工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三个定位”,锚定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着力打造“三个基地、一个目的地”(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实际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五对关系”:
把握和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没有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云南的高质量发展,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云南的现代化。云南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工业由传统产业拉动向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转变,工业成为投资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先后跨越6000亿元、7000亿元台阶,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稳进提质。云南工业规模不大、质量不优的局面还未彻底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全力铸就工业发展新辉煌。
把握和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答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云南坚持以市场化的路径抓工业发展,统筹抓好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提质、经营主体引培,让各类经营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2024年工业企业数、规上工业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较2020年分别增长71.4%、24%、128.7%,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9万亿元。云南市场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主体亟待跨越“大”和“强”两个关口,必须在招大引强、扶优培强上下更大功夫,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把握和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关键变量,新型工业化是数字智能的工业化。云南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2024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54.4,规上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2.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较2020年实现翻番。云南数字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工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不少难点瓶颈,必须大力推动数实融合、数智融合,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力变革和效率提升。
把握和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相伴相随、相互促进。云南坚持以产立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发展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城区经济,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近4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超1个百分点,2024年78%的县(市、区)经济总量超百亿元。云南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还不足,必须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更好释放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
把握和处理好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工业化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市场。云南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202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5万亿元,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成为与东北大农业、江浙精细农业、都市农业并列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又一典型模式。云南农业设施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必须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
二、坚持工业立省、制造强省,以高质量发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云南矢志不渝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发展、统揽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坚持工业立省、制造强省,发挥比较优势、塑造综合优势、用好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工业经济动能转换、结构升级、质效提升,以实干实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重点做好6个方面工作。
(一)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云南是能源资源大省,电力总装机突破1.66亿千瓦,其中绿电占比超90%、规模居全国第1位,水电装机超8300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新能源装机超6700万千瓦,锡、磷、铜等36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3位,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0%。云南大力塑造“绿电+先进制造业”新优势,以资源换产业、以资源换市场、以资源换技术,推动工业持续向新向绿转型升级,在放大比较优势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打造“绿色铝谷”。云南电解铝建成产能居全国第2位,铝合金转化率突破50%。云南将推动产能从原材料向新材料提升、产品由材料向装备进军,加快把铝加工转化率提升至100%,促进产业链从“单点联动”向“系统集成”升级,打造以终端产品为引领的产业集群。
打造“光伏之都”。云南单晶硅产能居全国第2位,多晶硅产能占全国的比重近10%。云南将加速产业垂直一体化布局,促进光伏发电与光伏制造融合发展,拓展“光伏+”应用场景,鼓励光储融合发电系统多领域创新应用,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云南新能源电池产业是近三年来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均居全国前列。云南将推进磷、锂等矿产资源高值化利用,巩固前端材料优势,强化电芯、电池制造等下游产业布局,以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云南拥有全球领先且最完整的锡产业链,阴极铜产能居全国第6位,在全国率先实现转子级海绵钛量产。云南将重点发展高端焊料、稳定剂、催化剂等锡基新材料,加快发展高强高导铜合金、先进铜基复合材料及再生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医疗等高端钛材料,巩固提升有色金属产业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打造绿色磷化工先进制造业集群。云南高品位磷矿储量居全国前列,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6.64%。云南将加快促进基础化工向材料化工和精细化工拓展,打好磷石膏综合治理攻坚战,推动产业高端、产品高质、产出高效。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云南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发展市场化,全面激活主体、人才、平台、生态“四大要素”,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4个、企业技术中心505个,银铜镍系电接触材料、铂基超高温合金材料、半导体用高纯材料等“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腾冲科学家论坛正朝着“科技达沃斯”的目标迈进,助推科技创新力向产业竞争力转化。
稀贵金属方面。云南已形成全球产量第一的铟产业链,全国规模最大的铂族金属产业链,锗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贵金属新材料产值占全国的60%,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云南将着力提升高纯铟和磷化铟产能,开发锗基新材料及卫星用太阳能锗电池等,依托铂族金属布局新型长时储能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全球稀贵金属创新高地,持续增强产业引领力。
生物医药方面。云南疫苗批签发量居全国前列,血液制品建成产线投浆量约占全国单采血浆量的1/4,建成全国最大中药材原料基地。云南将推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大力发展生物药、高端仿制药、中药创新药和新型天然药物,构建集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
先进装备制造方面。云南的数控机床、高原电力装备、智能物流装备等,对南亚、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优势,大型铁路养护装备、红外及微光夜视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云南将充分发挥整机牵动作用,围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点装备所需的关键技术,不断夯实零部件、元器件等技术基础,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配套能力,增强对南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辐射力。
氢能及储能方面。云南在全国率先实现固态氢能发电并网,建成我国首个大型锂钠混合储能站,新型储能装机累计突破540万千瓦。云南将积极开展“新能源+绿氢”试点示范,从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拓展工商业储能多元应用两方面发力,提升新能源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激活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动能。
未来产业方面。云南制造业体系全、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多,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云南将以场景创新和市场需求为牵引,加快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卫星应用等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推广,力争在部分领域形成先发优势。
(三)发挥园区主战场主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云南坚持以园区聚产业,全力推动园区主导产业强起来、经济体量大起来、体制机制活起来。2024年,8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占全省不到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20%的GDP、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60%的税收和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持续增强园区发展能级。目前,云南已经形成以自贸试验区为引领,经开区、高新区、产业园区为支撑,沿边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依托的园区发展体系,千亿元级园区达到7个,建成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云南将加强规划和统筹,“一园一策”发展千亿元级园区,有序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优势园区,以产业链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资源集聚、主体集中、成果集成,切实提升主导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链条完整度。
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云南沿边产业园区发展布局,已经从最初的河口、磨憨、瑞丽,拓展至昆明、曲靖,并带动全省其他“N”个产业园区共同发展。2023年5月以来,“2+3”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500多亿元,吸引东中部制造业企业转移落户191家。我们与上海16个区建立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建成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园、浙商科技产业园等。云南将深化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探索与产业转出地利益共享机制,推进共建协作、飞地经济、园中园等模式,靶向招引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让重点产业留下来、稳定住、发展好。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云南为园区量身制定赋权指导目录和主导产业指引,积极推行“小管委会+大公司”等模式,95%以上的开发区制定了权责清单,省级以上园区“标准地”占工业用地实际出让面积的68.9%。云南将分类健全园区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建立以增量增速、亩均效益、集约节约、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抓实金融特派员进园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加快盘活闲置资源资产,激发园区内生动力。
(四)全力推动工业企业“多活大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云南深入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行动和经营主体倍增计划,发布政商交往“正面、负面、倡导”三个清单,持续擦亮“效率、服务、诚信”三大营商环境品牌,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让工业企业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截至2024年底,入滇发展的世界500强企业累计超130户,工业企业超8.7万户,中小企业超146万户。
着力扩增量。云南将引培规上工业企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构建招商引资新模式,多措并举促进工业企业升规纳统、扩容提质,2024年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74个,实有规上工业企业5515户。云南将深入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持续打响“投资云南”品牌,扎实推进绿电招商、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营商环境招商,开足马力招引一批标志性企业和项目,全面放大“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
着力稳存量。云南深入推进政策宣传、服务、兑现“三进经营主体”,开展政企圆桌会,厅局长坐诊、巡诊、上门问诊,一对一帮扶停减产企业,及时回应解决企业诉求,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累计授信超4600亿元、服务经营主体超108万户次。云南将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精准服务企业用好惠企强企政策,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实打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发展难题,推动工业企业产能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
着力提质量。云南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840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户、制造业单项冠军6户,2户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云南将抓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加快引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更多国家先进制造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
(五)加快工业绿色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云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绿色电力渗透率8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6%以上、居全国前列,2024年单位GDP能耗、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7.6%和20.5%。
推进绿色低碳改造。云南建成10个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低碳产品认证证书数居全国第2位,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数居全国第5位、西部地区第1位。云南将推进“能水粮地矿材”一体化节约,深入开展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加快重点用能设备更新,高质量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推动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塑造绿色低碳云南区域品牌。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云南已培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6家、绿色工业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2024年绿证核发数量超2亿个。云南将健全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培育体系,加快发展“绿电+电池”“绿电+有色金属”“绿电+智算”,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构建“证-碳”衔接的绿电和碳资产交易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零碳园区、低碳园区,提升绿色发展基础能力。
培育绿色循环产业。云南持续推进1个国家级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3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十四五”以来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18.4%、综合利用率提升4.7个百分点。云南将深入实施工业固废等6大类固体废物处置三年行动,大力开展“无废城市”“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建设,发展壮大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循环利用体系。
(六)推动数智技术赋能工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云南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抓手,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平台,适度超前推进网络、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实融合迈出实质步伐,5G基站总数突破17万个、居全国第11位,5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范围扩展到46个国民经济细分行业,昆明获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云南已创建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6个,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获批建设,13条跨境通信光缆和昆明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投用。云南将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推进各类新型工业网络在企业的应用,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争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云南上云上平台的中小企业数突破10万户,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有190家,打造灯塔工厂1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小灯塔示范企业27户、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30户。云南将进一步明确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重点场景深度改造,培育国家数字领航示范企业,加快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贯标试点省建设。
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云南智能计算规模达3400P,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2家。云南将拓展人工智能面向企业的应用场景,推动工业大模型、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积极发展人、信息系统、物理设备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系统,开发更多智能产品、建设更多智能工厂、打造更多智慧供应链,推动云南制造向云南智造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云南将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各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从政策设计、产业培育、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链条抓好工作落实,全力兴实体、强制造、抓创新、育集群、促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更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