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产品和技术
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胡望明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其产品和技术水平支撑或制约着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打造产品卓越、技术领先的钢铁企业,不仅是参与国际竞争、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起源于1890年的汉阳铁厂和江南机器制造局炼钢厂,经过130多年的绵延赓续,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宝武锚定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大力推进技术攻关和工艺创新,高等级汽车板、硅钢两大战略产品保持全球领先,一批关键核心材料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工艺实现颠覆性创新,数字化转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奋力走出了一条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
市场的竞争是企业产品品种、质量和性能的综合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竞争。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时指出,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深刻揭示了市场竞争的根本规律和企业生存发展、做强做优做大的根本途径,也为中国宝武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根基。做强做优做大,做强是第一位的。做强是指技术和产品领先,做优是指盈利水平领先,做大是指规模和市场占有率领先。没有做强,做优做大短期内虽然可以通过市场垄断、扩大投入等方式做到,但不可持续。世界一流企业无不在全球市场拥有极高的市场份额和较强的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核心技术、关键产品领域均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成果,掌握行业的技术制高点,具有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制定行业标准的能力。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利器。在经济上行、产业处于增长阶段时,企业基于产品和技术形成的差异化优势不太明显。一旦经济下行、市场供大于求、企业竞争激烈时,产品和技术领先企业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在产品和技术上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最终被淘汰出局。世界一流企业无不依赖其领先的产品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穿越多轮周期,实现基业长青。
二、坚持自主研发,服务国家战略和下游行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宝钢从建厂之初,就定位于生产国内市场紧缺、填补国内空白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双高”产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系统集成、自主创新,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确立了在国内钢铁行业相对技术领先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优势,成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以来,中国宝武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积极推进钢铁企业重组整合的同时,聚焦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安全的关键材料、低碳冶金重大原创技术、智能制造底层技术,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近5年来,累计研发全球首发产品87个,攻克“卡脖子”材料11个,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与一等奖30项,有力地支撑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战略需求。
聚焦国家战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长期以来,中国宝武围绕航空、航天、核电、高铁、特种船舶、兵器六大领域国家战略需求,体系化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批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在航空航天领域,围绕国家空间站、探月、探火、北斗等重大工程,中国宝武通过十多年的配套关键材料核心技术攻关,为神舟系列飞船、长征系列火箭提供了发动机涡轮转子用高温合金模锻件、超长薄壁高温合金精细管材、高温高强钛合金等关键材料,有力提升了我国大型运载火箭及探测器配套关键材料的制造能力。在核能和核动力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秦山核电工程开始,中国宝武就提供核岛关键部件用特种合金、不锈钢、碳钢等多种材料,成为我国核电及核动力配套材料重要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成功研制蒸汽发生器配套用管,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用625合金板带材、棒材、管材系列产品实现本土化,为我国的核电及核动力自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材料保障。此外,高铁车轮在时速350公里“复兴号”整车装用并载客运行;大型薄膜型LNG船液货舱关键用材大宽幅殷瓦合金精密带材实现本土化;深水钢悬链立管用无缝管通过中海油验收,完成本土化开发工作,有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瞄准下游需求,开展钢铁核心材料自主研发。紧盯下游行业核心需求始终是中国宝武产品研发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实施高端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高精尖特”产品。取向硅钢是钢铁产品“皇冠上的明珠”。在21世纪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世界上只有一家企业能够生产,且年产量不足10万吨。然而,仅我国“西电东送”与高效电网建设年需求就在50万吨以上,成为“国之重器”的发展瓶颈。在关乎国运的核心技术面前,宝武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主研发高端取向硅钢之路。2010年,三峡工程用上了宝钢自主研发的高等级取向硅钢。此后,中国宝武取向硅钢的产品等级和产能规模上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宝武取向硅钢不仅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还成为出口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自1990年发展至今,通过持续研发,中国宝武的冷冲压最高强度达1700MPa,热冲压最高强度达2000MPa,是目前国际强度最高的汽车板。先进高强钢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汽车轻量化和碳减排。目前,中国宝武的冷轧汽车板生产规模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用户涵盖了几乎所有欧、美、日和国内自主品牌的汽车,有力支撑了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也被称作“手撕钢”。2020年以前,超薄精密不锈带钢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少数企业垄断,厚度0.03毫米以下更是限制对中国出口。为突破“卡脖子”难题和产业化瓶颈,中国宝武太钢集团“手撕钢”研发团队围绕不锈钢精密带钢制造与装备技术开展攻关,历经十多年的研发,自主开发生产出厚度只有0.02毫米、宽度达600毫米的“手撕钢”,推进本土化发展,同时产品出口美、日、韩等国,实现产品和技术从依赖进口到世界领跑的跨越。
紧盯低碳冶金和智能化前沿,探索行业低碳智能转型。2021年,中国宝武在国内率先发布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提出六大技术方向。高炉转炉流程低碳冶金、氢冶金流程等两大工艺路线均已实现阶段性突破:HyCRO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实现2500立方高炉工业化应用,国内首台(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顺利实现投运。全球首套高炉熔渣余热回收(BSC)工业示范装置初步热试成功。牵头制定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从钢铁供给侧、使用侧鼓励钢铁绿色转型。在智能化领域,突破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远程运维平台等智能化关键技术,形成了生产操作集控化、作业现场无人化、设备运维远程化等智慧制造模式,打造了一批行业领先的智能产线。加快“场景+AI”应用,形成炼钢钢包/行车/台车综合调度模型、预测式制造模型、汽车板冷轧AI主操、彩涂智能排程等AI应用。
三、以科技创新驱动“四化”发展,构筑产品和技术新优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美西方对中国“脱钩断链”甚嚣尘上。数智化、低碳化转型正在重构全球经济和产业结构,也将改变钢铁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应对变局和挑战,作为国资央企,必须紧扣时代主题,把握全球竞争格局、产业结构和技术演变趋势,以科技创新构筑产品和技术新优势,增强核心功能、提升竞争力。
牢牢把握钢铁产品结构和技术供给变化趋势。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长周期的减量下行调结构阶段。从供需关系看,专家预计,未来我国钢铁需求量将下降到8亿吨左右,而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已超过12亿吨,如果以产能利用率80%为较为合理的水平,那意味着至少有2亿吨产能要退出市场,产品和技术缺乏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将被淘汰。从工艺技术看,数字技术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应对气候变化压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甚至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低碳化、智能化成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需求结构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城镇化对中国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技术供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国家还有许多“卡脖子”材料技术有待钢铁企业去攻克。在中国宝武看来,中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和技术供给呈现出两大趋势。
从产品看,趋势是高强度、高耐蚀、高效能。高强度产品在延伸韧性保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轻量化,进而实现材料减量化生产和使用,从而达到材料生产环节和使用环节双重节能、减碳的效果。高耐蚀产品可以提升钢铁制品的使用寿命,实现材料减量化使用和少维护或免维护,在为下游用户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减碳。高效能高能效产品能显著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助力社会能源结构转型,实现节能降碳。
从技术供给看,趋势是“碳”“数”入表。低碳化与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选择,行业技术投入由以产品研发为中心转向更加注重低碳工艺、智能化升级。低碳工艺和智能化水平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碳资产、数据资产将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成为企业重要资产、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坚持“四化”发展,构筑竞争新优势。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是中国宝武面向未来的主动选择,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内在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面对钢铁行业减量调结构背景下的产品结构和技术供给变化趋势,结合钢铁行业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部署要求和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中国宝武转变经营思路,明确将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驱动“四化”发展,构筑竞争新优势,建设产品卓越、技术领先的世界一流企业。
以产品创新驱动高端化,构筑产品差异化新优势。围绕“高强度、高耐蚀、高效能”方向,加快产品高端化升级,筑牢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提供寿命更长、能效提升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推动全社会制造和使用端技术的整体提升,进一步扩大包括钢铁在内的产品使用领域,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数实融合驱动智能化,构筑数字资产新优势。大力推进大数据与AI技术应用,以数字化重塑传统钢铁行业,用AI技术重新定义钢铁及产业链,探索大数据大模型应用新范式,并带动下游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挖掘数字时代发展新动能。
以低碳冶金驱动绿色化,构筑绿色发展新优势。围绕极致能效、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近终形制造、冶金资源循环利用、碳回收及利用等方向全力攻关低碳冶金技术,抢占全球低碳冶金技术制高点,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以极致效率驱动高效化,构筑竞争效率新优势。提高效率既靠管理,更靠技术创新。通过研发和推广关键共性技术、集约化生产技术,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国宝武将以此为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勇担国家使命,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履行链长职责,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自立自强,勇担国家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国资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国家重大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行业基础、前沿和重大共性技术攻关,责无旁贷。中国宝武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材料需求,持之以恒,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力度,成为国家高端战略材料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的战略力量。
坚持“自主引领、开放协同”。以“工业绿色低碳、工业软件”两大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为抓手,实施开放式协同创新,打造以国家级创新平台、海外研发平台、头部企业战略合作、院校战略合作为主体的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下游升级需求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切实履行链长主体责任。聚焦工业绿色低碳现代产业链基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重大共性技术和“卡脖子”产品技术联合攻关。实施工业软件等的“子链长”行动计划,通过场景提供、协同研发、管理示范,引领产业链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进而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打造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低碳冶金现代化产业体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宝武将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宝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立足产品和技术两项安身立命之本,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我们有信心将中国钢铁行业打造成为基础原材料行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宝武力量。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