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探索实践

湖北省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5-02-24 14:07 来源:《新型工业化》期刊2025年第2期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熊征宇

湖北省宜昌市委书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宜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扛牢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政治责任,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实施“集群提能”“企业护航”“扩绿降碳”“创新突破”“区域协同”“两业融合”“内引外联”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七大行动”,建成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坚持对标对表,全力推进化工产业转型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宜昌推进化工产业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宜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自觉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制定了关停一批、改造一批、搬迁一批、转型一批的“关改搬转”转型路径,按照“一企一策”引导化工企业逐步向专业化工园区集聚。


从2017年开始,宜昌先后出台《宜昌市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2025年)》《关于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的意见》等20余个规范性文件,明确“长江、清江一公里范围内不再布局任何新的工业企业”。自2018年开始,市级财政统筹各类资金超400亿元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市县两级每年拿出近3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磷石膏综合利用,同步实行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磷矿开采指标分配“双挂钩”的考核奖励机制,目前已高质量完成沿江15公里内80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实现“化工围江”向“江豚逐浪”的根本性转变。


宜昌多措并举解决“化工围江”,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并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宜昌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不断推动化工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先后招引宁德时代、欣旺达东风、万华化学、多氟多新材料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在建及建成磷酸铁产能约70万吨,可保障320GWh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宜昌近三年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投资超3000亿元,推动化工产业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赛道迭代跃升,助力宜昌建设世界级磷化工循环产业集群。成功上线运营湖北磷化工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2024年完成签约额202亿元。


二、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宜昌持续转变项目布局“下跳棋”、产业发展“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陈旧思维,构建以市级战略规划为引领的“左右叠加、上下贯通”多规合一规划体系,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核心节点、创新链关键环节、价值链高端领域集中集聚。


一是聚焦发展主导产业。宜昌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还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厚实。按照“底图管总、集中集聚、错位发展、协同高效、绿色循环”的产业布局总体原则,健全完善产业集中高质量配套政策体系,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闯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等“3+2”主导产业布局。深入实施“双千引领、产业倍增”工程,分类制定产业链图谱,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搭建产业供应链平台,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1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企业、5个千亿级产业、20个百亿级企业,形成“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焦柳铁路十字交汇优势,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原则,推动主导产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加速向专业化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主城+东部产业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在主城重点布局生命健康、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等都市产业,在东部产业新区重点集聚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等规模性制造业。高标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据企业纳税情况开展潜在低效工业用地监管,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治理行动,成功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


三是做强做优专业园区。按照“新上项目必须入园、存量项目有序入园”原则,持续推动产业入园入区,强化分级分类管理,持续推进“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推动园区向绿色化、专业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宜化集团投资250亿元,大力推进烧碱、氨醇、楚星生态整体升级改造等5个搬迁项目入园,其中新宜化工年产55万吨氨醇项目已正式投产。同时,借搬迁之机实现“腾笼换鸟”,计划用3至5年时间,再投资300亿元布局一批高端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利润30亿元、年入库税金10亿元,年综合能耗同口径下降23万吨标煤。学习借鉴上海张江、厦门火炬开发区建设经验,深化“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对5个城区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政策、统一招商、统一考核,构建“一区多园”模式,推动宜昌高新区向全国三十强迈进。推行“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发展片区、一个配套政策、一个评估团队”的“五个一”招商模式,宜化、安琪等宜昌本土龙头企业2024年谋划、签约和开工产业链招商项目48个、总投资913.86亿元。


三、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宜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让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多元化、多层次创新平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49亿元,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9.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5.4%、居湖北省前列。建立市级领导领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四上企业”培育机制,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库,强化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入库,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09家。按照“企业为主体+政府参与投资建设+院校支撑科学研究”的模式,组建湖北三峡实验室,聚焦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攻关,电子级磷酸、硫酸、蚀刻液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本土化替代。


二是坚持以用为导向搭建科创供应链平台。持续拓展“天网”功能、优化“地网”服务、完善“金网”架构,设立每年科创供应链建设资金1亿元、供应链平台建设资金3000万元和专项科研激励资金2000万元,推出“科创供应链贷”,引导企业真金白银投入研发,努力实现企业真需求、政府真支持、风险真共担的有机统一。目前,全市科创供应链平台入驻企业4460家,完成供需对接274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58.6亿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与220个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解决技术难题820项。


三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前瞻性布局生物制造、新型储能、黑磷新材料、深海深空探测、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湖北省首个合成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在宜昌成立,安琪集团新研发的酵母蛋白成为微生物领域首个被国家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的蛋白原料。聚焦化工行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全球首次突破黑磷单次百公斤级制备技术,黑磷制品每克价格最高达到5000元,实现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联合三峡集团、中国船舶712所、武汉理工大学等央企和科研院所,持续提升核心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有序推进旅游船舶、公务船舶、短途货船等新能源船舶替代,全球载电量最大的新能源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全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相继在宜昌下水首航,全球首艘万吨级纯电运输船在宜昌开工建造,着力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区。聚焦医药制造产业,推动特色原料药、化学创新药、仿制药、高端制剂等项目集聚发展,2020年以来累计获批一类创新药3个,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48个,在湖北省同类地市州处于绝对领先优势。宜昌人福新药苯磺酸瑞马唑仑和磷丙泊酚二钠先后获批上市,填补了全球麻醉镇静领域近30年无创新药的空白。


四、坚持实数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聚势突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宜昌将聚焦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转型持续发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一是加快推进数字基建。深入推进国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进应用体系化标准化,加快“数化宜昌”建设,全市5G宏基站总量达到10795个,建成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建成千兆网络端口202万个,占宽带端口总数的48.3%。依托绿色水电和区域安全等优势,携手三峡集团在三峡坝区建设存算一体数据中心集群,全市智算规模达到2155P,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等一批算力项目集中点亮。推动中科曙光500P算力国家先进计算中心、中科睿芯高通量算力等项目投产达效。加快骋风而来10000P超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中部最大的存算一体数据中心集群。


二是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出台《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扩大数字产业投资基金,加快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联动培育与发展,打造大数据及算力、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商物流、电竞游戏动漫等6大产业链,全市709家“四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营收突破700亿元。按照“市场换项目、场景招企业”思路,加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大力实施“双十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培育2家以上数字经济企业上市,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全国单项冠军。


三是全面推动数字转型。依托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及国家“千兆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设备设施,培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用场景,推动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安琪酵母入选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三宁化工入选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试点典型案例、中南鹏力海洋大数据应用项目入选国家级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湖北宜化等3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三宁化工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省级上云标杆等各类示范企业数量稳居全省前列。


五、坚持节约集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宜昌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战略,坚定不移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工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通企业微循环、园区内循环、产业大循环,引导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一是建立循环工业产业体系。坚持按照“矿山绿色化、生产清洁化、副产物资源化、回收利用一体化、园区循环化”理念,深入推进磷化工产业链向医药、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仿生器官等领域延伸。当前正以资源高效利用和高价值转化为核心,加快构建大宗固废、城市再生资源、废旧动力电池、园区污染治理4条产业链,全面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打造循环经济样板区。加快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和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积极拓展磷石膏应用场景,探索出“前端减量、中端提级、末端应用、全程治理”磷石膏综合治理路径,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宜昌被纳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二是构建上下游循环产业链条。积极构建产业链上下游相互关联、不同产品体系耦合共生、不同产业企业要素串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围绕宁德时代邦普、欣旺达东风等链主企业,宜昌实现从电池上游矿产资源到电池材料生产、电芯电池制造,再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新能源全产业链覆盖。宜昌邦普循环产业园已建成国内首条磷酸铁锂“全组分”综合利用产线,在全球废旧电池综合利用领域首创定向循环核心技术,通过前处理、金属提取、材料再生三大步骤,实现“从电池中来到电池中”去的链条闭环。


三是建设一体化循环示范园区。按照高标准设计、全要素配套理念,全力推进环保安全、产业发展、公用工程、物流输送、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高效建成6个省定合格化工园区,基本实现园区内循环和产业大循环。全力推动园区全产业清洁生产和节能降碳,国际领先节能技术突破30多项,兴发集团、三宁化工上榜工信部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将各个环节副产物转化为其他环节的原材料,实现“烧碱-草甘膦-氯甲烷-有机硅-氯化钠-烧碱”环环相扣、首尾相连、链链生金。


推进新型工业化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实际行动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宜昌力量。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