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探索实践

经验交流丨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的海淀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4 09:38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7期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的海淀实践


张革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2019年、2021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向中关村论坛致贺信,要求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北京市海淀区坚持把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高度密集和“四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政策叠加的独特优势,自觉肩负使命,主动担当作为,锚定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一、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对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发挥着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战略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海淀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深刻认识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服务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原始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引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动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工业化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而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工业大而不强问题仍十分突出,部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迫切需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海淀区是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海淀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就是要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力量。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就是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形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园区是实体经济特别是高科技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承载地。海淀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筑牢新型工业化“硬核支撑”,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作出明确改革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关村因改革而立、因改革而兴。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从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始终肩负着先行先试的责任使命。海淀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就是高举改革旗帜,深化先行先试改革,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汇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打造全球创新网络枢纽,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海淀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和创新优势


海淀区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加快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牵引的原始创新优势。海淀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有国家实验室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96家;汇聚了量子院、智源院、通研院、微芯院等12个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有清华、北大在内的高校37所,其中北京市8所985高校均位于海淀,211高校19所,占全市的73%。高层次人才聚集,在海淀区生活和工作的两院院士约646人,占全国的35.8%。2024年海淀区高被引科学家335人次,约占北京市的78%。入选国家级、市级海外引才计划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北京市首位。人才资源总量200.4万人,人才创新发展指数全国第一。依托高能级的创新主体,近年来涌现出“悟道3.0”“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驻区单位主持完成2023年国家科技奖40项,占当年全市的70%。


数字经济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优势。海淀区经济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对北京市经济贡献连续9年位居全市第一。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0%。58家企业被市级认定为数字经济标杆企业,其中3家企业被评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企业。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1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科技服务、医药健康等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领跑全国,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集成应用在内的全产业链,人工智能企业1900余家,其中独角兽企业26家、全市占比72.2%;备案大模型89款、约占全市70%。


龙头企业带动的创新主体聚集优势。近年来,海淀区持续培育形成了由科技领军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等构成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核心支撑的企业发展格局。培育了字节跳动、小米、美团、百度、滴滴、快手等千亿元级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总数26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均占全市30%以上;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独角兽企业51家,均占全市40%以上。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存量共计28.04万家,科技型企业占比50.92%,科技型企业存量及占比率均稳居全市第一。


“四区”叠加的开放创新生态优势。海淀区具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四区”政策叠加优势,改革创新红利不断释放。深入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全力推动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见效,其中21项已经在中关村示范区全域或全国推广。高标准建设“两区”,深入推进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产业全链条开放,以及人才、资金、数据、商品四大要素全环节改革,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4项向全国复制推广,9项向全市复制推广。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正式开关运作,首票保税研发货物顺利入区通关,首批11家企业入驻。


三、聚焦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谱写海淀新型工业化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海淀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服务科技强国战略为牵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海淀贡献。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支持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化央地合作、校地合作,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海淀方案,靶向破解高端芯片、高端软件、关键材料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新动能。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扩大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规模,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领域产业化需求,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实现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迭代。三是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小试中试平台,完善“概念验证-中小试熟化-工程转化”全过程转化链条,打造技术需求、应用场景需求对接平台,加速重大技术成果场景落地和迭代应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突出人工智能引领,加快构建“1+X+1”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构建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塔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塔身、以科技服务业为底座的“1+X+1”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发挥好人工智能“头雁”作用,落地一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高水平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速赋能实体经济。二是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医药健康、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具身智能、量子科技、自动驾驶、6G等培育一批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三是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快促进研发服务资源集聚,提升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能力。四是抓好“双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发挥数字经济优势,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产业互联网,支持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打造一批“两业”融合示范园区和试点企业。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壮大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坚持“头部引领、梯队培育、链群互动、融通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地标型科技企业和世界级原生企业,壮大高成长创新企业群体。一是培育一批世界级科技企业。开展科技领军企业旗舰行动,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推动其成长为千亿元级、万亿元级企业。二是打造硬科技独角兽企业集聚高地。完善“种子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独角兽-超级独角兽”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培育模式,统筹项目、基金、人才、平台、场景等创新资源,支持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抓大扶小、培优育强,健全以技术支持、成果转化、资金对接、企业孵化、产业融通等为主要功能的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四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典型模式。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良性循环、有效贯通的新路径,打造人才“强磁场”,汇聚全球创新创业人才。一是加快国家战略人才集聚。建设人工智能人才特区,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顶尖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驻区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优势,加快集聚一批能够发挥“塔尖效应”、具有前瞻性原始创新能力和突破性技术的战略科技人才。二是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区建设。推动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打造覆盖安居保障、事业发展、吸引集聚、文化休闲的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矩阵,打造潮流时尚的青年消费业态,打造京张铁路遗址公园、AI原点社区等活力空间,建设营造充满活力的青年活动场景,集聚高活力青年科技人才。三是优化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海英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举办“智汇海淀”人才主题周活动,面向全球招贤引才。加快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配套服务,不断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


深化先行先试改革,营造国际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全面落实中央和北京市改革部署,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创新生态迭代升级。一是深化先行先试改革探索。用好用足现有先行先试政策,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政策集成创新。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打造“母基金+成长期直投基金+政策性投资配套”特色投资矩阵,大力发展风险投资,积极发展耐心资本,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试验区,探索人工智能数据开放共享监管沙箱试点,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积极发展数据要素新业态,深入挖掘和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二是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用好中关村论坛等平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擦亮“创新自贸”品牌,加快培育“数智自贸”品牌,打造数字智慧综合保税区,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数字文化、融资租赁、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业态,推动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建设运营。三是打造体现“海淀价值”的营商环境。深化“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建设,打造“海淀服务”品牌,构建由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营商环境新格局。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