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探索实践

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奋力攀登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珠峰

发布时间:2025-03-12 11:18 来源:《新型工业化》期刊2025年第2期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奋力攀登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珠峰


杨东升

徐工集团、徐工机械党委书记、董事长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集团”)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始终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徐工集团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一体学习体会、一体贯彻落实,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领航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深刻理解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徐工集团坚决扛起时代新使命,认真学习领会新型工业化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内涵特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做强做优产业的根本之策、强基之要、关键之举。


深刻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原则。制造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阵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维护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坚实支撑。我国工业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必须加快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确保新型工业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深刻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当前,全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正加速突破,不断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工业发展范式,对制造业生产方式、支撑要素、企业形态等产生了颠覆性变革。工程机械作为传统产业,电动化、新能源化产品渗透率较低,产业链中小企业数智化程度不高,亟须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们必须锚定新型工业化的总目标,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水平,依靠新技术激活新动能、增创新优势、拓展新空间。


深刻理解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徐工集团紧紧围绕国家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省构建“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坚决扛起链主企业“头马”担当,自觉融入“两个大局”,奋力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服务构建“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为装备制造业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支撑,聚焦重大任务,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聚力打造“创新开放、资源互补、互惠共赢、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不断向高处攀升。


二、全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徐工高质量发展新实践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徐工集团时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勉励徐工集团“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近年来,徐工集团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锚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攀登全球产业珠峰”战略目标,贯彻“高质量、控风险、世界级、稳增长”经营发展方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实现连续5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带领徐州工程机械集群首批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端化是战略基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战略支撑。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处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刻,徐工集团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构建全球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自主研发“全球第一吊”“神州第一挖”“全球第一钻”等100多项国家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线覆盖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应急救援装备等20多大类、1000多个系列、上万个型号,17类主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同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发展,攻克新型电控箱、大吨位湿式桥、高压大流量泵马达等千余项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行业唯一两次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和“中国专利金奖”,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2万余件,大幅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智能化是关键路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徐工集团把“智改数转网联”作为公司“一号工程”推动变革转型,加快流程重塑、管理变革、平台赋能,实现研发与营销数字化、制造自动化与精益化、管理信息化与智慧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大工业互联网、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形成露天矿山、散料土方、应急救援、地下空间等典型场景智能施工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设备管控运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作业安全、降低使用成本。同时,以精益智能领航工厂规划建设为载体,进行设备智能化、产线集成化改造,成为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和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数字化转型试点。


绿色化是鲜明底色。当前,工程机械电动化渗透率除叉车、堆高机、正面吊、搅拌车、装载机产品外,其他产品均不足1%,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市场空间巨大。徐工集团以绿色技术改造提升工程机械产业,围绕纯电、混动、氢能技术路线,研发布局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技术和产业,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分布式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行业领先的新能源试验能力,推出全球最大吨位纯电装载机、无人驾驶刚性矿车、高压锂电叉车等行业领先的成套化电动化产品及运营管理解决方案。2024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徐工集团发布首批七项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其中徐工集团牵头起草1项、参与其他6项标准制定,填补国家标准体系空白,加速电动工程机械市场化进程。同时,徐工集团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健全企业ESG管理体系,率先发布“双碳”规划纲要,持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研发、绿色施工,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服务化是重要抓手。客户对商业模式、产品方案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服务化需求日益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链条已经由传统销售产品的竞争转向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竞争。徐工集团坚持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结合,以商业模式创新向后市场延链补链,以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客户的黏性,大力发展租赁、二手车、再制造业务,打造从技术研发端到制造端、应用端、金融端的生态体系,提供“产品+场景”一体化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和维保服务,从过去传统的设备制造商、销售商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转型,用价值竞争实现内涵式增长。率先在行业开展整机和零部件可靠性研究,打造徐工特色、行业领先的质量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摆脱同质化竞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适用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质量提升之路。


国际化是必由之路。工程机械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启示徐工集团,中国工程机械登顶之路在全球、在国际市场。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徐工集团把国际化作为穿越行业周期、打造百年老店、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化收入占比达46%。从全球最大伸缩臂风电起重机奔赴欧洲到成套化大型矿山设备进入矿业巨头,从世界最大单体炼油厂尼日利亚丹格特项目到世界最大未开发铁矿西芒杜、最大工程项目沙特未来城,徐工坚持长期主义,积极突破海外市场,将当地客户诉求与研产供销服融优势充分融合,形成产品出口、海外建厂、跨国并购和全球协同研发的“四位一体”国际化发展模式,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名片。


三、切实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科学把握我国工业发展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积极适应内外部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具体到工程机械行业,我们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上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差距,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工程机械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徐工集团将坚持守正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向“新”前行、向“质”突破、向“实”发力,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聚力完善创新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徐工集团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以标准提升引领产业优化升级。持续举办全球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大会,深化与外部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用融合。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放大产业链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贡献“徐工力量”。


聚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工程机械产业结构偏传统问题较为突出,徐工集团坚持改旧与立新并举、当前与长远兼顾,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提升液压、传动、控制等核心零部件产业体系能力,带动集群补短锻长提能、补链稳链强链、提升产业质效,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探索“徐工路径”。


聚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作为传统制造业,工程机械具有个性化离散制造的特点。徐工集团抢抓数字技术变革机遇,坚持业务战略和信息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以流程再造、数据治理、组织优化为抓手,推动向全球、全价值链、全业务域数字化转型。开发数字产品,推动工业互联网、电商等平台跨行业跨领域运用,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开发行业模型、全面赋能业务。建立工程机械行业首个领航工厂模型,落地精益智造领航工厂建设,让传统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徐工担当”。


聚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徐工集团积极谋划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企治理体系。发挥“光荣传统+国企优势+先进机制”独特政治优势,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市场化选聘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和创新团队。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将徐工集团产业基础厚实、产业链全的“势能”转化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动能”,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彰显“徐工作为”。


推进新型工业化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徐工集团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攀登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珠峰,在建设制造强国、推进新型工业化中作出徐工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