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探索实践

中国五矿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得信:加快构建现代化金属矿业产业体系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资源基础

发布时间:2025-08-13 09:10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7期

加快构建现代化金属矿业产业体系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资源基础


陈得信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作为工业的“粮食”,我国金属矿业能否实现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构建形成现代化金属矿业产业体系,直接关系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进展成效。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五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构建现代化金属矿业产业体系中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在持续增强资源供应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矿山开采、冶炼加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建设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强保障。


一、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全面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资源基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尤其是2020年以来,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11月18日召开会议,强调“确保粮食安全、能源矿产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将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与粮食和能源并列,作为我国重大安全领域的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一系列关于保障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的重要论述不仅部署了“过河”的任务,还指导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为我国提升战略性矿产安全保障能力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大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大宗紧缺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国内保障程度大幅提升,优势资源掌控能力进一步增强,重要矿产自给能力大幅提升,资源安全保障基础持续巩固,应对资源领域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五矿充分发挥从资源获取到勘探勘查、设计施工、采矿选矿、冶炼加工、贸易物流的独有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从勘查、并购、贸易等多种途径共同发力,有力提升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水平。在资源勘查方面,中国五矿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立足南岭老矿山开展成矿理论再认识和探矿新技术实践,在水口山、黄沙坪等多家矿山连续取得找矿突破,累计新增铅锌、金、银、钨、萤石资源量达到大型,铜、铁达到中型,让百年矿山焕发新生,有力保障了资源接续和增储上产。在海外,中国五矿依托自身力量围绕秘鲁拉斯邦巴斯铜矿、巴基斯坦锡亚迪克铜矿、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等一批世界级矿山开展找矿行动,在手资源量显著提升,有力提升我国海外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在资源并购方面,2024年成功并购博茨瓦纳科马考铜矿,成为近年来中资企业最大的境外铜矿并购项目。2025年与青海省实施战略合作,组建中国盐湖集团,为提升我国钾锂等盐湖资源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2025年成功签署巴西镍业公司收购协议,努力开拓我国海外新的镍资源供应基地。在资源贸易方面,依托70多年形成的全球化贸易基础,深化与全球主要矿业巨头的贸易合作,大力稳定和拓展资源进口渠道,全面建成曹妃甸国际矿石交易中心,防城港、连云港保税混矿基地,成为亚洲最大的铜混矿供应商,通过长协、混矿等方式快速扩大对海外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渠道控制力。


截至2024年底,中国五矿在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共拥有境内外矿山39座,其中海外矿山15座。拥有的矿产品种覆盖我国非能源战略性矿种目录的近70%,钨、晶质石墨、铋资源量位居全球前列,钾盐、锌、铅、锑、铬、萤石等资源量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下一步,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全球对铜、锂、钴、镍等清洁能源和新兴产业所需的战略性矿产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全球各国关于矿产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将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做到“手中有矿、心中不慌”。一方面,要加大国内资源增储上产力度,加快将找矿成果转化为产能保障。充分发挥中国五矿从地质勘查到矿山设计建设、开发运营的一体化优势,积极参与国内战略性矿产资源矿权的获取开发,加快建设一批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的现代化矿山。通过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矿山边深部找矿能力,强化对共伴生矿种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能采尽采”“吃干榨净”,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提升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自主供应能力提供坚强支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海外矿产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多年来积累形成的海外矿山布局,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加强前端的地质勘探合作以及后端的全产业链布局延伸,有力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能力。


二、加快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推动我国金属矿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创新动力


2022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这为国有企业发挥科技创新“领头羊”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限制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尤其在金属矿业领域,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集资源勘探、采选、冶炼分离、深加工、功能材料及下游应用于一体的完备产业体系,但产业链部分环节由于技术落后面临发展瓶颈,甚至存在“卡脖子”风险。


作为我国金属矿业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中国五矿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坚持突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充分发挥下属19家成建制研究设计机构和3.6万名科技活动人员的重要优势力量,围绕行业共性难题集中发力,取得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利用,为推动我国金属矿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赶超甚至引领全球金属矿业技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在资源开发领域,牵头组建了深地、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两大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获批建设我国矿产资源领域首个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努力建立形成我国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选冶加工技术保障体系。构建了深井大规模高效开采综合技术体系,助力建成了规模超千万吨级深井矿山,成果已应用于国内60%以上深井矿山,为超百亿吨的资源安全高效开发提供了保障。成功自主研发了浸出液镍钴可控结晶富集制备高品质中间体关键核心技术,独创了镍钴钪资源“冶炼-精炼-材料制备一体化”高效提取与材料制备成套技术,解决了低品位红土镍矿从“废土”变资源的世界难题,形成了中国技术主导世界镍钴钪产业新格局,有力支撑了我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冶炼加工领域,聚焦钢铁低碳冶金和装备本土化发展等重点领域,以“重构冶金用能体系”为突破点,率先实现“以氢代碳”进行钢铁生产,建成氢冶金工程示范厂,为世界钢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作出突破性探索。成功自主设计全球最宽的五米六厚板粗轧机,首次实现了五米级厚板轧机的全国产化设计与制造,设计参数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材料制备领域,聚焦我国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的高端材料产品,开展“资源-材料-装备-回收”全链条协同自主攻关,成功突破超高纯硅基材料制备关键技术、99.99995%超高纯石墨制备技术、超硬纳米复合涂层刀具以及高电压高倍率多元正极材料制备等技术瓶颈,有效解决我国尖端材料“卡脖子”难题。


下一步,中国五矿将坚持把抓好科技创新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五个聚焦”为着力点,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一是聚焦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功能清晰、特色鲜明、运行高效的平台体系,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集团级分类分级管理体系,进行梯次培育。


二是聚焦平台研发能级提升,有效整合利用创新资源。用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等战略抓手,通过揭榜挂帅、任务委托、交流合作等形式“柔性引才”,加快组建各级创新联合体,带动全产业链创新。


三是聚焦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全力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坚持“四个面向”“四个极”,围绕国家所需、产业所急、企业所能,针对“卡脖子”技术、补链延链升链建链中的堵点卡点,凝练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建立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四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加快构建贯通转化体系。加快布局建设中试验证平台、产业化验证平台,支持共性重大技术成果孵化,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转化应用平台,建立转化收益分享机制。


五是聚焦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加快健全“引、育、用、留”人才机制,开展院士、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推荐遴选工作,加大后备创新领军人才、高水平国际化团队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培养力度。让科技人才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让科技创新蔚然成风。


三、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建设现代化金属矿业产业体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产业支撑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是以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金属矿业作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拥有采矿、冶炼等最典型的传统产业,又链接着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前沿领域,已逐步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建设现代化金属矿业产业体系,有利于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产业支撑。


经过长期的耕耘发展,当前我国在金属矿业领域已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金属冶炼生产国,多个品种的冶炼产能占全球的一半以上,也是世界最大的金属制品材料生产国。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例,作为锂钴镍等金属的重要制成品,我国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能占全球的近80%,负极材料产能占全球的92%,隔膜产能占74%,并且多项技术领跑全球电池材料产业,为助推我国成为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提供重要支撑。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无论在传统冶炼领域还是新材料生产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等问题,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仍面临一定风险挑战。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五矿用行动践行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央企担当,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三化改造,不仅让自身矿山和冶炼企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同时通过对外技术服务和数字赋能,引领带动国内矿山开采和冶炼生产全面进入低碳绿色智能化发展新时代。


中国五矿目前已建成14座国家级绿色矿山。所属安徽开发矿业地下爆破、铲运、运输、提升、回填等关键环节基本实现无人化远程操作,做到了“地上花园式建设、地下智能化开采”。所属五矿石墨是全球资源量单体最大的晶质石墨矿,已基本实现资源管理数字化和生产数据的全流程采集、智能化管理,成为自然资源部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工信部2023年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典型案例,正积极建设全国首个绿色零碳产业示范园。中国五矿多个科研院所还积极服务赋能国内其他矿山冶炼企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所属中冶赛迪在山东永锋临港钢铁基地打造了首个统一平台的全流程精益智能数字工厂,获评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凭借该项目永锋临港入选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


围绕技术前沿和产业高端,中国五矿按照“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的理念,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建链、补链、延链,将我国宝贵的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产品优势、材料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崭新动力。所属中钨高新依托全球最大的钨精矿资源优势,不断向下游硬质合金、高端刀具布局延伸,在航天航空等关键领域实现本土化发展。此外,中国五矿还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了从锂、钴、镍、石墨等资源到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以及电池回收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央企业,当前还在大力布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钒液流电池等多个前沿电池领域,为保障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下一步,中国五矿将实施“链长+链主”负责制,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围绕现代化金属矿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按照“产品高端化、产线智能化、产业绿色化”方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是大力推动资源向产业链后端、价值链高端延伸布局。坚持“资源变成材料、材料变成产品、产品形成产业”,大力研发布局特种合金、高纯金属等高端金属材料,加快“卡脖子”产品和技术的本土化发展,最大化利用发挥矿产资源价值,从全产业链保障资源安全。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智慧矿山建设,全面提升我国矿山核心竞争力。构建统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多维智能感知、系统智能联动、风险智能预警,推进矿山数据融合互通,结合领域大模型应用,加快建设从“采-选-冶”全流程自动化到全局管控智能决策,从内部管理到全价值链协同的矿山全场景智能生产和运营体系,切实推动我国智慧矿山建设跨越式发展,持续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保障本质安全。三是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金属矿业发展新范式。以“全链条减碳、全要素协同、全场景创新”为路径,系统推进清洁生产与循环发展。构建“智慧矿山-绿色选冶-再生利用”一体化体系,大幅提升清洁能源比例。积极参与国际绿色供应链认证,将环境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最终形成资源高效、能源清洁、产业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另一方面,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深海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与金属矿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加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布局力度,加快锻造产业链“链主”,立足资源建链锻链,扩能升级强链补链,统筹运作融链固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多链融合、专业化整合,努力形成“领军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企业铺天盖地”产业发展新局面,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筑牢产业支撑。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