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制造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万敏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制造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指出科技赋能与自主创新是破局关键。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正在重塑船舶工业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与竞争格局,成为科技创新制高点和全球经济发展新引擎。近年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远洋海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行业本企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央企业使命担当,锚定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愿景,聚焦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两个赛道,为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时代中国航运力量。
一、深刻认识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船舶工业作为“综合工业之冠”,近年来在高端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球格局,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我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抉择。船舶工业智能制造水平直接关乎国家综合竞争力,深刻把握其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逻辑,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船舶工业推动智能制造的根本指引。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船舶工业作为高技术战略性产业,不仅是驱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保障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畅通、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近年来,中国远洋海运充分发挥集团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引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度参与国际行业规则的制定,全面建设世界一流航运科技企业。中国远洋海运坚信,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船舶工业的智能制造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二是智能制造是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通过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企业业务流程,不仅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还能全面增强市场洞察、生产制造、产品创新、品质控制、运营管控等核心能力。船舶工业作为“国之重器”,承担着保障资源运输安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智能制造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载体,能够有效提升船舶工业的自主创新、高效制造与绿色生产能力。中国远洋海运近年来诸多生动实践表明,推进智能制造能够显著提升船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力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智能制造是船舶工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封锁的破局良策。当前,我国船舶工业虽然已形成规模优势,在大型船舶建造、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成果丰硕,但是在设计工业软件、高端控制系统、核心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仍然面临一些难题,制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程。同时,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围绕智能制造构建数据驱动、算法优化、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国船舶工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路径。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补足关键装备短板、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四是智能制造是船舶工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船舶工业作为典型的重型装备集成行业,具有产品制造周期长、流程复杂、定制化程度高等特性。传统生产模式受资源组织效率低、数据流转割裂、操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束缚,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存在瓶颈。以数据为纽带、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模式,通过重塑生产逻辑、重构制造场景,为推动船舶工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技术变革提供全新路径。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制造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既能提高船舶建造精度与产品质量,也能推动组织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助推我国船舶工业实现历史性跃升。
二、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新型工业化是以技术创新为核、效率变革为要、绿色低碳智能转型为本的产业质变过程,而智能制造正是撬动这一变革的重要支点。从作业智能升级、造船模式重构都是我国船舶工业锻造全球竞争核心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是作业方式由机械化半自动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船舶制造是劳动密集型高度离散制造业,多工种复合、多作业并行、多阶段交叉,中国远洋海运率先在国内船舶行业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持续推进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自主集成并投产一批业界前沿的智能化生产线,成功攻克船体零件智能打磨、结构组件智能焊接、船舶管件智能加工等短板装备技术难题。在智能装备应用场景、自主率等方面走在行业前列,有效减少船舶行业“苦脏累险”工种中的手工操作、机械化半自动化环节,提高船舶总装建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目前,中国远洋海运已建成1个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1个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2个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船舶分段建造效率与质量大幅提升,整体效率增加30%以上,缩小与日韩等造船强国差距。
二是造船模式由传统方式向数智方式转变。造船工程复杂且协同难度大,中国远洋海运坚持精益管理理念,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成功实现传统造船模式向数智方式转变,构建起智能、高效、可持续的造船新模式。加强设计与生产的数据贯通,通过推动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保障端到端的连续性,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紧密协作,大幅缩短船舶设计与建造周期。建设一体化的生产智控中心,以船舶制造全业务流程数字化管理为主线,采集分析生产动态数据,精细化管理作业计划,综合应用数据实时采集、数据资产治理、生产过程可视化、大数据等多方面技术,为生产调度和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管理决策由经验支撑向数据驱动转变。中国远洋海运全面应用数字技术,推动管理对象、过程及规则的数字化,打通营销、研发、生产等各业务环节的信息流,实现数据链接与共享。围绕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的管理模式创新,融入顶层设计理念,搭建以数据治理为根基、指标体系为驱动的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全业务链穿透、业务流程贯通、管理过程可视、科学决策支持等功能。建设造船生产协同管控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计划执行、生产排程及资源协同调度;建设修船综合管理系统,打造标准化修船工程字典和自动化标准结算体系;建设综合运营管理平台,提升整体运营效能和资源配置精准度。促进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构建企业数智化能力成熟度模型与评估体系,制定详细提升方案与实施计划,持续完善智能制造全景图谱,夯实数智化发展基础。
四是生产理念由高耗能高污染向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变。中国远洋海运推动产品结构绿色转型,聚焦碳中和燃料、零碳及低碳技术,积极研发绿色节能船型并实现批量订单落地。其中,全球首制4000车位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汽车滚装船入选2016年世界十大名船,全球首制700标准箱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成为绿色船舶领域标杆。推动绿色生产工艺深度布局,大力部署碳捕集、节能减排等核心技术,成功建成全球首艘配备碳捕集与封存设备的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实现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推动节能设备与智能系统深度集成、高耗能设备改造,引入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深度应用能源智慧管理系统,降低能耗与碳排放。目前,中国远洋海运已建成2个国家级、3个省级、1个市级绿色工厂,并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能耗数据、动态优化能源配置,大幅提升设备运行效率与能源利用水平。
三、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当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数智技术正在推动制造业迈入“智造时代”。对船舶工业而言,智能制造的核心是重构生产底层逻辑,从技术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能力全面跃升,从生产效率线性提升转向价值创造范式革新。通过强化顶层规划系统性、拓展应用场景、夯实数据底座、融合绿色理念,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创新动能,引领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完善智能制造顶层规划。中国远洋海运锚定数字智能、绿色低碳两大战略赛道,在“货船人”三位一体科技创新专项提升行动中,搭建以船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数字智能船舶运营平台,覆盖智能制造、智能船舶、智能运营和智能船服四大领域。智能制造作为船平台物理载体的设计建造根基与技术原点,贯穿船舶从设计、建造到交付的全流程。围绕智能运营核心需求,承担智能化船舶研制、数字船舶交付的重任,为智能船舶提供物理实体支撑并实现数据共享,为智能船服制定装备采购协同标准。智能制造聚焦智能工厂建设与数字船舶交付两大任务,构建闭环发展体系:通过智能工厂建设,系统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通过数字船舶构建,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二是着力拓展智能制造应用场景。中国远洋海运推广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计划,结合数智化能力成熟度模型和评估体系,推行“一企一策”精准实施。目标是至2030年实现智能工厂先进级全面覆盖,建成3家卓越级、1家领航级智能工厂,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聚焦国产智能装备应用升级,持续推进焊接、激光切割等重点装备的首台(套)示范应用,推广柔性装配生产线、智能仓储物流等高集成作业模式,加大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国产化研发投入,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深化装备智能化改造。聚焦面向船舶运维的数字化交付,以船东需求为导向,推进关键数据在线化、协同流程可视化、交付成果智能评估,构建交付即服务的能力体系,推动业务模式从产品交付向价值交付转型。抢抓人工智能应用机遇,编制战略规划与业务场景图谱,加快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航运垂直领域大模型Hi-Dolphin在船舶修造领域的应用,打造智能制造全新范式。
三是着力夯实数据驱动基础底座。中国远洋海运将数据作为业务创新与应用的核心要素,强化数据治理、知识管理和数据安全,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完善以“云边端”协同和智算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平台、系统、数据、算力、安全一体化建设,构建支撑产业升级、生态联通和智能决策的数据底座与系统能力。构建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从业务维度深化数据标准化与集成,打破系统壁垒,挖掘数据潜力,实现数据融合、资源共享和模型驱动的高效运营模式。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制定统一数据标准与权限机制,完善元数据管理、数据资源追踪和风险评估,保障数据资产安全、高质量运行。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关键工序、设备和场景的智能化感知与数据交互,提升工业互联水平。推进船用装备备件标准化,通过模块化设计规范,增强零部件通用性与互换性,有效降低研发成本,优化供应链效率。
四是着力培育绿色设计制造发展理念。中国远洋海运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构建全链条绿色制造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深化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推广船体流线型线型优化与轻量化设计技术,降低船体航行阻力;推进LNG、甲醇、氨燃料等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的模块化兼容设计,优化提升系统能效。推动绿色数智制造融合,应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进行设计仿真和优化;部署物联网能源监测网络与大数据算法,优化绿色生产排程;推广机器人智能化焊接、打磨、喷涂工艺,提高建造精度和效率,减少人工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构建绿色精益管理体系,通过优化套料,提高钢材利用率。通过无余量造船,减少现场返修工作量,降低能耗和材料浪费。通过模块化建造,提高船舶分段预舾装率,减少船坞占用周期和资源消耗。
未来,中国远洋海运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职责使命,着力履行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绿色化生产为导向,以智能制造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