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探索实践

中国海油: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 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发布时间:2025-05-06 14:08 来源:《新型工业化》期刊2025年第4期

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

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中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党组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部署。近两年,党中央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变革、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重视,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作为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国有能源骨干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把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公司的重要驱动力,全力做好能源保供、产业转型、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价值创造“五篇文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中国海油力量。


一、深刻认识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海洋能源是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海洋能源产业体系,对于建设海洋强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然要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在海洋经济和海洋能源方面,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中国海油“深海一号”生产平台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对中国海油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海油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和把握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发挥国资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是强化油气资源供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油气自主供应能力持续巩固,2024年国内油气总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油当量,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其中,海洋油气日益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增长极,自2019年以来,中国海油国内原油累计增产超1660万吨,占全国同期总增量的70%左右。


但同时,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仍维持在70%和40%以上的高位。预计“十五五”时期,我国石油消费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天然气消费则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仍是当前及未来较长时间内必须筑牢的能源安全底线,迫切需要国内油气企业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为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贡献更大力量。中国海油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加强海洋油气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管理模式创新,全力为我国原油长期稳产2亿吨以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是经略海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海洋不仅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也十分可观,是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区域。从海上风电产业看,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近海和深远海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截至2024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仅约4100万千瓦,与巨大的可开发量相比,占比不足1.5%,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碳捕集利用及封存产业看,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约为2.58万亿吨,碳封存资源规模较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集聚地和二氧化碳排放区,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的配套产业和技术供给充裕,源汇匹配优势明显,具有支撑负碳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此外,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可燃冰、潮汐能、温差能等能源资源,海洋牧场、电氢氨醇、二氧化碳化学利用等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发展。中国海油将积极抢抓新机遇、捕捉新风口,深耕海洋能源综合产业链,推动公司加快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助力建设海洋强国上展现新的更大作为。


二、坚决扛起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的职责使命


近年来,中国海油牢牢把握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和精益管理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展示出对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着力推动油气主业向“新”而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自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海油坚持“海陆并进、油气并举、向气倾斜”,坚定不移向“双深”(深水深层)、“双高”(高温高压)和非常规领域进军。公司先后探获8个亿吨级油气田和3个千亿方大气田,2024年公司深水油气产量突破1200万吨,稠油和低渗油气产量突破250万吨,煤层气产量超过50亿方,为中国海油提前两年完成“七年行动计划”年度产量目标任务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全球最大变质岩油田渤中26-6探明地质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深层复杂领域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南海探获我国首个深水深层超亿吨级大油田惠州19-6和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方大型气田陵水36-1,建成我国海上首个万亿大气区。与此同时,陆上探获我国首个千亿方深煤层大气田神府气田,为中国海油建设陆上万亿方大气区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向“高”而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中国海油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需求,坚定不移打造海洋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海一号”能源站建成投产,实现3项世界级创新、攻克13项“卡脖子”装备国产化难题,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实现向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海基一号”“海基二号”陆续投产,填补了我国导管架固定平台开发300米级水深油气田的能力空白,开创了我国中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新模式。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系统基本完成技术产品的系列成果转化,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掌握此两项技术的国家。500米级国产化水下生产系统示范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海洋拖缆、海底节点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海脉”系统等均实现国产化自主研发,助推我国海上超稠油热采开发、页岩油钻探及压裂测试等取得重要进展。企鹅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一批高端装备进军国际市场,在全球能源行业树立起“中国智造”的良好形象。公司获批央企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并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


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着力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而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中国海油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绿色发展各项任务举措,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加快推进油气产业结构调整,过去五年公司国内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2%。全面构建绿色低碳生产体系,制订发布“双碳”行动方案,部署实施能源清洁替代等六大行动;全面建成渤海油田三期岸电应用工程,实现海洋油气开发清洁电力替代的重大变革;我国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的乌石23-5油田群开发项目投产,开启了海上油田高效设计、绿色建设新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产业,我国首个“双百”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并网投产,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恩平15-1油田建成投用,推动实现海上负碳技术规模应用;持续推进渤海中部海域CCUS项目和大亚湾区CCS/CCUS集群联合研究项目,负碳产业实现有序发展。


聚焦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着力推动企业管理向“智”而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近年来,中国海油积极推进数智化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深化生产经营数据治理,勘探开发数据湖平台上线运行,经营管理数据资产目录实现100%线上管理。加快推进“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建设,秦皇岛32-6、“深海一号”等一批智能油气田项目相继建成,海上平台无人化率提升至17%。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我国首个“双频5G+工业互联网”智能炼厂建成投用,实现了传统炼厂生产方式的变革发展。自建电商平台“海油商城”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项目和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三、以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海油作为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的能源央企,将继续努力在培育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的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勇争先,围绕国务院国资委“9+6”产业方向,分两步走打造涵盖海洋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8大领域和LNG冷能利用等特色产品服务的“8+N”战略性新兴产业格局,积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坚持以产业焕新为重点任务,着力推动油气主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海油将聚焦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转型与升级,着力推动油气勘探开发向“双深”“双高”和非常规方向继续进军,重点围绕深水深层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布局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万米级深地、千米级深水、纳米级非常规和老油田高效开发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加强地球物理、探井作业等勘探关键技术和稠油低渗、提高采收率等开发技术研究,全力打好新一轮增储上产主动战。着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向高端化方向加速拓展,以设计为龙头,深入推动固定式平台智能化、浮式平台系列化、油气基础设施模块化;积极加强风电、岸电、CCUS等新兴工程布局。着力推动中下游产业向特色化方向稳健发展,坚守“做精做特”发展定位,大力推进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聚碳酸酯和惠州石化高碳醇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动中下游产业链向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延伸。


坚持以绿色低碳为突破方向,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打开新局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依托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中国海油将积极顺应能源绿色化、低碳化、电气化转型趋势,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推动“两湾一区”(渤海湾、北部湾、粤东区)重点区域油气田周边风电项目开发,加强深远海TLP等工程技术研究攻关,突出解决好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低成本开发问题,争创深远海风电技术策源地。积极培育负碳业务,开展海上二氧化碳咸水层与枯竭气田地质封存关键技术体系化攻关,着力构建海上CCS/CCUS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力争在海上二氧化碳低成本规模化封存、海上二氧化碳驱油气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同时,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完整和产业体系化配套优势,有序探索天然气制氢、风光发电制氢、冷能综合利用等新业务,争当多元能源供应的“探路者”。


坚持以融合发展为重要路径,着力推动新场景新模式规模化应用迈出新步伐。融合发展是培育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海油将坚持融合发展思路,持续打造多种示范应用场景。着力推动“岸电+绿电”海洋油气绿色生产,充分利用各类电源互补互济特性构建多元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结构,加快推动油田周边分布式风电建设,探索海洋温差能、地热能发电等新模式。积极打造“风光储氢”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依托海上油田群的生产设施用电需求,积极推进周边海上风电和沿海滩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开发,结合海上风电制氢、海底管道掺氢输送、天然气机组掺氢发电等项目,建设集海洋油气供应、风电制氢、碳捕集封存于一体的综合能源基地。探索打造“燃气+海上风电”国家级绿色能源港,充分利用沿海部分地区“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发展资源禀赋,打造涵盖千万吨国家级LNG接收储运中心、天然气燃气电厂、LNG冷能综合利用中心、海上风电及制氢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绿色能源供应基地。探索发展综合能源站和绿色燃料加注业务,稳步推动“油气电氢”综合能源站、超充站等业务布局,加快打造国际船舶LNG加注链条,有序推动绿色甲醇、绿氨加注等业务,结合炼化、燃气发电产业实际逐步开展绿氢替代,推动绿色航运加注与绿氢工业替代协同发展。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泉,着力推动打造海洋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海油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好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攻坚战,重点聚焦深水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绿色低碳转型、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数智化转型、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等领域强化攻关,力争到2030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全面实现自主可控,中下游科技创新能力和新能源新产业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力打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战,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下大力气解决科研成果评价难、容错机制落地难等问题;建立健全科研成果统筹管理与促进转化机制,积极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全力打好强化基础研究攻坚战,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计划,持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形成应用需求牵引源头创新、基础研究支撑技术突破的良性循环。


坚持以数智赋能为支撑保障,着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实现新跨越。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已成为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力量,其价值不断凸显。数据要素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衍生出一系列数智化应用,正在加速推动能源行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升级。中国海油将充分发挥数智化技术的全域赋能作用,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及ERP集中建设,着力提升数据源头采集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做好专业应用系统全面整合,加快业务流程及工作模式重构,力争“十五五”末公司总体业务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持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深化“海能”人工智能模型推广应用,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勘探开发、工程制造、销售贸易、物资采购、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为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注智赋能。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