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阅读 > 探索实践

黄汉权:把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 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发布时间:2025-05-06 11:01 来源:《新型工业化》期刊2025年第3期

把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有机结合

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黄汉权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型工业化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在实践中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深刻理解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新型工业化强调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厚植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动能。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据统计,美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到20%,但70%的创新活动直接或间接依托于工业领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要立足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升,是实现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涉及领域新、科技含量高的先进生产力。从技术层面看,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能够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科技动能和引擎。


新型工业化注重要素创新性配置,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数字驱动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数字经济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数据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发挥着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激发生产要素活力的作用。作为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数字技术正以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涌现出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当前,数字领域出现大量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入发展,促使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变革。数字化是一种产业变革性规律,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为新型工业化全方位赋能。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推动技术、资金、人才、劳动力、数据、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极大地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结合,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生成了以数据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还催生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更造就了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智能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方面超越了传统生产力。从要素层面看,新型工业化通过要素创新性配置尤其是数字驱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撑。


新型工业化突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产业载体。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带来产业变革,推动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带动以绿色、智能、融合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催生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产业。世界主要工业大国纷纷制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抢占竞争制高点。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工业化。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确保我国在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开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从产业层面看,新型工业化能够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


二、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厚植新质生产力取得的主要成效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成。截至2025年1月,我国已经建成33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覆盖动力电池、人形机器人、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科技领域,建立了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企业快速壮大。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1.2万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国在部分重点领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运营全面提速,国产第一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投入商业运营,“嫦娥六号”实现了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智能六行采棉机实现量产。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融合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新型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截至2025年1月,我国5G基站数量突破425万个,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建成,5G应用已广泛融入各行各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融合程度持续拓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截至2024年底,我国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4.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6.2%,建设700家高水平5G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推动3万余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融合环境持续优化。我国相继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接续发布数字化转型、企业数据管理等政策文件,初步构建数据资源产权、交易、传输、保护等基础制度体系,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持续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稳步推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3年,我国转型升级指数为116.3,同比增长16.3%。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到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等全面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逐渐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例如,有的钢铁企业经过数字化改造,可实时采集分析生产数据,不仅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还构建了全流程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跃升为领先的数字化企业。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7%,装备制造业占比达33.6%,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9.9%。


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产业含“绿”量提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多年领跑全球,锂电池产量超过全球70%,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国家级绿色工厂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能源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十四五”前两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8%。2021-202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3%。2023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约22亿吨,利用率达到54%;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关键要素支撑作用强化。技能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技能人才是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共设置了1434个专业,实现了国民经济领域全覆盖,平均每年为生产服务一线输送近百万名技能人才。数据要素资源丰富。近两年,我国数据生产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4%。其中,仅有2.9%的数据量被保存,并且在存储数据中,有40%左右的数据一年未被使用,数据开发利用空间巨大,亟须将海量数据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虽然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一些行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营商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等困难挑战。对此,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厚植新质生产力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强化有竞争力的主体培育,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和数智化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业、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占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优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强化长期稳定支持,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夯实基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高效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协同攻关重要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推动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另一方面,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布局建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新增长引擎;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石化、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焕发新活力。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持续推进补短锻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加快建设以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形式。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坚定不移筑牢产业根基,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加快先进标准供给,促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优质要素向国家级集群汇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孵化与加速政策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积极推动产业数智化、绿色化转型。一方面,加快推进数智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持续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从网络平台、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着手,扎实推进5G、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处理水平,促进信息高效联通和开发利用,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发展,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动工业数智化转型。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园区和工程,树立并滚动更新行业能效标杆和基准,引导鼓励相关行业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工艺革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兴起和发展,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推动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大力培育一大批有竞争力的经营主体。企业等经营主体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要落实落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全链条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抵扣力度,积极探索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的产学研用联合研究机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激发涌现出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揭榜挂帅”,发展壮大瞪羚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


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汇聚。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持续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工业,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技要素活力。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要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股权、岗位分红等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设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按照适度超前引领产业发展的要求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开展“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等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等与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强基础、重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健全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创新“贷带投”“投联贷”“投资期权”等投贷联动模式,推广科技履约贷、知识产权质押贷、合同能源贷、股权质押贷、应收账款贷等灵活多样的创新型信贷产品,拓展银行直接参与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四是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围绕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安全等全生命周期流转过程,支持电力、电信、金融、互联网等数据密集型行业的数据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场景创新,打造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高价值数据产品和服务谱系。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