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更好展现“百工之乡”新风采
朱重烈
浙江省金华市委书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金华考察调研,深入了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对外贸易、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情况,赋予金华时代使命。金华上下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调研浙江和金华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用好用活“扬长补短”方法论,攻坚“港”“廊”“链”主战场,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力量。
一、深刻领悟“百工之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
先进制造业是富民之源、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回顾金华的改革开放史,从民营经济起步,以制造业见长,以商贸业拓市,走出了一条以贸带工、以工促贸、工贸联动的独具金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动富民强市和提升区域综合实力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前,先进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为金华建设制造强市、推动赶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牢记嘱托的关键之举。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首次系统提出“八八战略”,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发展,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金华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金华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实诚实干实绩推进金华新型工业化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这是抢抓机遇的现实需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叠加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重要原则、重点任务、方法路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浙江省委强调,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两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金华拥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浙江首个国家级“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布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这是发挥优势的必然选择。金华是百工之乡,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工业领域涵盖33个大类、151个中类、405个小类,全市制造业企业超10万家,国家级产业基地超30个,拥有中国五金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中国磁都、中国织造名城、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基地等国字号名片。近年来,金华用好用活“扬长补短”方法论,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以十条重点产业链为关键抓手,着力构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科教人才高效转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现代纺织、五金、光伏等4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化工、医药、通用设备等18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制造业规模大、潜力大、韧性强的优势,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制造业突围发展引领整体经济提质增效。
这是推进共富的务实举措。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金华以制造业为主力军的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市62.9%的投资、80%的GDP、98.1%的外贸出口,还有89%的就业人口以及88.8%的财政税收。我们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持续激发制造业稳就业、带动就业潜力,进一步增加税收贡献、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救助帮扶困难群众,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回馈社会、造福于民。
二、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培育“百工之乡”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新征程上,金华将以浙中科创走廊建设为牵引,做深做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塑造新引擎、注入新动能。
一是重大平台提能造峰。深入实施高能级平台提能造峰行动,迭代完善浙中科创走廊“1653”工作体系,努力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分层分类分级做强科创平台,推动在金高校围绕重点学科特色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双江湖、金漪湖科创策源地,提速建设浙江产业光源、浙中实验室、浙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项目,着力打造一批“塔尖重器”。突出实战实效推进孵化群建设,坚持“产业平台+研发平台+大孵化器+企业”发展模式,围绕“链、人、钱、技”重构工作体系,梯度推进新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培育建设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小试基地、工业设计中心,加快打造大孵化器集群,着力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一批“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到2027年,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0家、省重点实验室15家,孵化器在孵企业数超4000家。
二是引才育才扩面提标。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实施高素质人才引育行动,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推动人才更好有序流动,深挖金华籍人才“富矿”,迭代完善“双龙计划”政策体系和“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全链条机制,联动实施“八婺金匠”“智选金华”“就在金华”三大集聚工程,着力夯实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人才基础。推动人才资源更好共享,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聘双岗双薪机制,以人才带动项目、项目集聚人才,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推动人才生态更加优质,深化人才双聘制度改革,实施产业人才支持计划,优化人才评价体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和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到2027年,引育科技型企业家、青年科技型企业家各30名,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230名。
三是成果转化提速增效。深入实施高效率成果转化行动,推动技术需求与创新供给精准匹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紧密供需对接,深化“企业出题、机构解题、市场阅卷”协同攻关、双向奔赴闭环机制改革,加快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建设,完善“源头创新-概念验证-早期孵化-产业落地-发展加速”成果转化链条,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浙中科创高地。优化服务供给,持续迭代升级“揭榜挂帅”工作平台,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专利导航工程,全面承接贯通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畅通“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成果转化路径。到2027年,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8%以上。
四是两创融合提档升级。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扎实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示范链。加快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办好“廊链汇”·浙中科技市集等活动,围绕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攻关,“一链一平台”攻克重大基础技术、工艺和材料等共性技术问题。构建协同联动攻关机制,强化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引领带动,鼓励中小企业针对配套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支持平台企业开展未来场景创新、标准体系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梯队,建立科技创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到2027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超过55%,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的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占比不低于80%。
三、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牵引,夯实“百工之乡”新型工业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实体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征程上,金华将聚焦培优育强十条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发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形成龙头企业引领、规模效应突出、集聚效应显著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夯实根基、赢得优势。
一是链群发展夯基础。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牵引,迭代提升十条重点产业链培育体系,加快聚企成链、聚链成群、聚群成势。推动新兴产业向高攀升,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及储能等产业链,“一链一策”培育生物医药、先进装备、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高端化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电动工具及农机装备、纺织服装、磁性材料等产业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朝着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推动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培育链路,打造国家和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到2027年,打造形成千亿元级以上产业链4条、500亿元级以上产业链3条。
二是数智赋能促转型。深化国家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大力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持续推进实数融合发展。竞跑数字经济赛道,聚焦“443”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做优做强磁性材料、光伏等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布局光芯片、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软件等特色数字产业,深化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开数字赋能空间,深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加速“十链万企”数字化改造,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融合应用,推动科技赋能历史经典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传统产业。夯实数字发展基础,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深化全国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适度超前部署网络、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双千兆产业生态,打造浙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到2027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7.5%。
三是引育并举强主体。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导向,持续发力招龙头、育生态、补链条、聚集群。瞄准招商赛道,紧扣十条重点产业链,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指导产业链工作机制,构建“一链一图一团队一基金一清单”工作体系,开展精准招商,着力补齐重点产业链关键、薄弱和缺失环节。创新招商模式,深化“机构+基金+产业链”三位一体招商模式,深入探索“以投带引”基金招商新路径,落实“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团队、一张清单、一抓到底”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激发市场化、社会化招商活力。建强招商平台,把十大重大制造业平台作为项目落地的主阵地,实施“平台+产业链”融合发展工程,引导重大项目、领军企业向平台集聚,着力推动平台产业链更完整、配套更完善、主导产业更集聚。到2027年,年均招引10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链项目55个以上。
四是用心用情优环境。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把“助企业”纳入经济工作主线,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擦亮“办事不求人、办事最便捷、办事最顺心”品牌。推动政企沟通零距离,完善企业家座谈会等政企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建立诉求“受理-梳理交办-办理落实-评价反馈”的问题闭环管理机制,实打实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政策落地零障碍,树牢“用户思维”,建强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更多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更多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查漏补缺,以企业视角做好宣传解读,切实提升政策兑现便捷度。推动服务保障零缺位,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输氧玻璃罩+执破融合”等改革,建好用好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持续开展“四大双千”活动,做到“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