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组合拳
詹敏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擘画部署“八八战略”,旗帜鲜明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亲临浙江考察指导,多次对浙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浙江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
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定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以“核心区+协同区”布局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为路径,以“锻长板+补短板”攻关为动力,以“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培育为主体,以“实体经济+数字经济”融合为方向,以“内生裂变+招大引强”项目为抓手,以“两重+两新”政策为机遇,以“链长+链主”协同为支撑,全力打好培育组合拳,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了从块状经济到先进集群、从资源小省到制造大省的精彩蝶变,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7.4%的工业增加值,培育了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
一、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体系,破解三大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靠集群、希望在集群。浙江以县域(功能区)为基本单元、主导产业为特色、龙头企业为牵引、产业链为纽带,首创“核心区+协同区”布局模式并重点打造,实现集群空间具体化、集群主体具象化、集群发展融合化。破解产业布局同质化难题。指导地方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找准细分赛道,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分批遴选41个核心区、67个协同区,覆盖57个县(市、区)、9个功能区,形成全省规划“一张图”、培育“一盘棋”,2024年核心区协同区贡献了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量的8成、工业增量的9成。建立集群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实施“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破解产业链条碎片化难题。核心区牢牢抓住关键核心节点,形成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协同区聚焦细分环节形成比较优势,与核心区互补配套强化产业链根植性,开展市场化、专业化分工合作,实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杭州钱塘区和宁波前湾新区为核心,长兴、平湖、临海等13个区域协同,形成涵盖整车制造、“三电”系统、底盘系统、通用件等全产业链,2024年营收突破1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5家企业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破解世界级集群培育基础薄弱难题。强化以国家集群为骨干,由核心区所在地市主动牵头,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2024年成功争创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数量倍增。锚定世界级、先进性和竞争力目标,制定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级的政策举措,奋力推动现代纺织服装、工业母机等集群向世界级迈进。
二、着力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制造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最大场景。浙江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全力畅通“平台引人才、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做强产业创新平台。坚持把平台搞得好好的,优先在集群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27家、制造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17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8家。聚焦石化化工、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制造业中试平台128个,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19个。分类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建立“孵化-加速-产业化”接力体系,培育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06个。全面推进高新区、经开区提质增效,制定《关于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变革重塑的力度打造高新区2.0版。做大企业人才队伍。坚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试点,建立省级创新人才有序流动编制保障计划,破解人才高校入编编制、享受企业所在地人才政策等堵点卡点。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给予企业自主认定人才同等支持政策,授权自主认定企业3000余家、自主认定人才3万余名。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部省合作共建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引进国家重点引才计划人才数、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数、全时R&D人员数均居全国前列。做深创新成果转化。坚持把技术搞得棒棒的,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新模式,加强网上技术市场、技术转化中心建设,实施“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机制,6400余件专利在中小企业转化利用。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一体推进项目化攻关和产业化应用,认定推广首台(套)产品2969项。
三、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双向奔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当前,浙江面临的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解决新的“成长的烦恼”关键在创新。浙江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效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四。加强关键技术供给。积极参与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补短板、锻长板攻关任务143项,极弱磁医疗装备、精密机床等高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聚焦芯片、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每年实施制造业重大科技项目300项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80项以上,30项科技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牵引贯通作用,深化建设重点产业技术联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组建创新联合体41家,参与高校院所138家次、上下游企业243家次。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支持中小企业针对大企业配套需求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大企业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定期梳理重点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制定重点企业管理办法,优化应急协调机制,保障重大突发事件下生产物资运输畅通。强化工贸联动,全国首创“十链百场万企”活动,2024年共组织开展489场,吸引企业5.15万家次,对接省内采购1063亿元,推广优质工业品2546个品类。
四、抓集群要落到产业上,抓产业要落到企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抓集群必须落到产业上,抓产业必须落到企业上。浙江坚持“一集群一方案”,分类编制15个特色产业集群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一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联动培育做强优质企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难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深化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完善安全、环保、能耗等标准体系,大力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2024年17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6成。深化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分行业与高校建立“1+1”合作机制,2024年营收超1400亿元。突出重点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持续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做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集群,提升智能物联、高端软件等竞争力,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GDP比重12.3%。“一业一策”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深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综合交通等优势产业集群建设,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3.2%。突进赛道加快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制定未来产业培育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颠覆性技术预见机制,分类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生物合成、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领域率先突破,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17个。建立未来产业人才团队、企业、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四个百项”培育库。凸显创新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坚持把企业搞得棒棒的,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实施相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努力形成铺天盖地的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的科技型企业、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贡献突出的规上工业企业、优势明显的专精特新企业、示范引领的上市公司和“链主”、雄鹰企业群体,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6.0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单项冠军企业233家、雄鹰企业118家。
五、走出一条契合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实数融合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实体经济的“能”在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基”在实体经济,万物互联时代实数融合是必由之路。浙江从“两化”融合、“机器换人”、智能化技术改造到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再到“人工智能+”,走出了一条契合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实数融合之路。“点线面网”推进数字化转型。“点”上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形成“共性场景+个性场景”的合同工程总包模式,推广“小快轻精”解决方案,2024年完成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改造。“线”上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建设未来工厂7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94家,其中未来工厂建设前后平均生产效率提升58%、综合成本降低19%。“面”上开展数字化转型区域试点,推进6个国家城市试点和40个省级县域试点,“一县一业一样本”推广改造模式,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网”上培育优质服务生态网络,获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深化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出台国内首个数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遴选数商69家,建成5G基站27.4万个,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63个。“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27条”措施,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融合应用,推动通义千问、DeepSeek等基础大模型在工业领域部署,推进中控时序、吉利汽车星睿、海康威视观澜等20余个制造业垂直大模型落地生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数智优品、应用标杆企业、典型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服务商等“五个百项”工程,“一业一方案”推进“人工智能+制造”试点,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14项。
六、没有今天的投资就没有明天的产出、就没有集群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强做优,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重大项目承载着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没有今天的投资就没有明天的产出、就没有集群的未来。浙江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统筹内生项目与招商引资并重、技改项目与新建项目并举,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齐”,进一步扩投资优结构增效益,不断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实施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改革。制定支持传统优势企业内生裂变若干举措,探索要素资源保障、项目有序流转、项目数据共享等机制,完善项目生成、流转落地、要素保障全链条管理服务体系。鼓励各地建立传统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清单和内生裂变项目清单,支持地方探索实践,总结推广内生项目建设“十法”,遴选发布首批典型案例53个。实施重大项目链式招引。编制产业链鱼骨图、重点园区布局图,深化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科技招商和应用场景招商等模式,连续3年每年招引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120个以上。在招商引资上靠前一步、主动作为,创新经信系统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推介机制,积极向地方推介制造业项目、向省金控公司推荐项目基金需求。实施制造业投资“两个千亿”工程。实施“千亿制造业重大项目投资工程”,建立省领导领衔和“四级分控”机制,紧盯“六未”项目攻坚突围,每年推进700个左右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2024年完成投资2831亿元。实施“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每年推进5000个左右技改项目建设,2024年技改投资增长9.9%。
七、最大限度释放“两重”“两新”政策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两重”“两新”政策是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利好。浙江认真做好“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的文章,紧扣赋能、供给、需求等3个关键词,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大力提升企业发展信心。精心谋划推进“两重”项目。加强项目谋划,持续开展排摸、储备、审核等工作,迭代更新储备库,扎实做好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申报,梳理重点领域,对应编制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清单,积极争取优质项目纳入国家“两重”支持范围。加强项目推进,建立专班攻坚、督导服务等机制,指导用好国家资金,加快已开工“两重”项目建设进度。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制定《浙江省工信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设立省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扶持政策。紧盯设备更新,打造一站式“设备之家”服务平台,加快替代纺织、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传统行业的落后低效设备,更新升级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技术迭代快速行业的先进设备,大力推广建材、有色金属、家电等行业的绿色安全装备,2024年共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14.2万台(套)。紧盯消费品以旧换新产品,发布优质产品目录及消费指引,累计培育浙江制造精品2074个,将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仿生等产品纳入补贴,家居和家电以旧换新品类分别扩大至48类、21类。
八、围绕“链长+链主”绘就政企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科学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科学方法论。浙江是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创新性将“链长+链主”制引入集群培育,建立省领导任“链长”、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协同机制,实现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大中小企业精准融合。“链长”协调服务。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7位省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集群“链长”,“一集群一工作组”专班化推进。“链长”牵头抓总,指导制定重大政策,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推动“链主”及核心伙伴企业深度合作。配套建立专家服务团制度,邀请两院院士等权威专家“入团”,提供精准服务和政策辅导。“链主”引领带动。制定“链主”企业认定工作方案,遴选首批省级“链主”企业93家,以“链主”企业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系统,牵头承担科技研发和攻关项目,鼓励开放场景应用资源、共享生产要素,带动集群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强化链主企业“直通车”服务,建立问题分级分类协调交办机制,及时高效解决企业诉求。要素充分保障。加强基金支持,设立“4+1”专项基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4支产业集群专项基金和“专精特新”母基金),重点投向“415X”集群项目,2024年投资超2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逾千亿元。加强信贷支持,制造业贷款余额居全国前列。加强用地保障,近3年每年新出让工业用地面积均超过10万亩,占出让国有建设用地面积50%以上。加强用能保障,用足用好原料用能、非化石能源消费、绿证抵扣等政策,确保重大项目用能应保尽保。
专题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