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想在前、谋在前、走在前,以“重机制、重学术、重实效、重赓续”的“学、研、讲、传一体协同”模式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
一、打造学习主阵地,聚焦“三进”重“机制”。健全“责任机制”,突出站位谋划。学院党委充分认识推动“三进”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推动“三进”列入党委的重大议事日程并提前谋划,在党委会、党支部“三会一课”、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等会议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会议研讨和学习的“第一议题”。健全“长效机制”,突出保障规划。院党委每季度为师生党员采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读物,确保装备到位、责任到位、计划到位;党支部实行“一月一计划一小结”,每月列出学习工作清单。学院将名师资源“引进来”,每学期开展党支部书记轮训,已累计开展43期“领航学堂”。学院实施量化考核,定期检查支部学习记录本、公开点评支部学习情况,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二、构筑研习主战场,聚焦“三进”重“学术”。以课题为牵引,用学术讲政治。从“政治任务+时代课题”视角,设立课题专项经费,将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院所属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的首要任务;指导学院教师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项课题研究,由专家对国家社科等重点项目的申报进行7轮辅导,全院全年共计申报立项26项课题。以教材为准绳,用理论滋养人。成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部,调配精英骨干力量第一时间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高质量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编写《道不远人:走进传统文化》、《中国自信说》等系列辅助教材,多维聚合彰显思想的伟力;在思政课一体化设计基础上,打造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形势政策”三位一体创新理论课堂教学新格局,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
三、唱响讲习主旋律,聚焦“三进”重“实效”。创新形式,丰富教学阵地。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指导学院组织教师开展9次研讨交流、专题培训,让思政教师“站稳”讲台。开设“南航微理论”、“‘我说二十大’系列微课”,让理论传授同时闪耀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公众号、视频号中,在耳濡目染中走进学生心灵和头脑。榜样示范,构筑信仰课堂。遴选高水平专家、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兼任思政课教师参与重大教学活动,集结院士、总师、劳动模范共同打造“信仰公开课”,党委书记、校长领衔走近教学课堂生动开讲,实现“大国重器”行业领军人物、师德师风典型人物宣传和思政精品课程示范的有机融合。
四、培育传习主力军,聚焦“三进”重“赓续”。锚定精神传承,培育时代新人。依托“川流不息”南航理论宣讲团和“星火燎原”马院研究生宣讲团,选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深化点,打造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锐度、既有情怀温度又有历史厚度的宣讲专题,全年累计宣讲200余次、宣讲500余课时,“川流不息”南航理论宣讲团的相关成果持续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宣传报道。聚焦力量传递,强化辐射传播。宣讲团坚持走出学校,走进国家部委、央企军工企业,走进革命场馆、社区基层,坚持宣讲与共建相结合;推进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面向中小学师生宣讲。宣讲与大学生暑期实践“军工记忆”项目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研究生音乐情景剧展演相结合,培养了一批懂理论、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力量,引领一代代南航学子“赓续红色基因,传递蓝色梦想”。
专题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党委
承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