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65万亿元人民币,超越房地产行业,成为我国经济的最大支柱。在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深度变革的背景下,2025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的乘用车新车累计销量775.99万辆,渗透率达62.58%,5G和C-V2X装配量超过300万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自动驾驶、车路协同、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

图1 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正倒逼人才体系革新:传统以机械为主的单一技能结构已难以匹配“汽车+电子+AI”的融合趋势,企业亟须兼具智能硬件装调与车路云协同测试开发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第三届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新设“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加速人才培养与技术突破。
一、设立背景
(一)贯彻全国两会精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设立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是贯彻两会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2023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和使用主体加强能力建设。在国家战略引导下,全国已建成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5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1万张,发布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88项。设立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现实需要。
(三)打造产业创新动能。2024年12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设立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是培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四)支撑开展试点应用。2024年1月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7月3日,工信部公布了20个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北京、重庆等城市在列。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设有“车路云一体化”竞赛内容,围绕相关技术,以赛促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应用试点城市提供人才支撑。

图2 “车路云一体化”央视新闻报道
二、赛项简介
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由理论和实操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理论部分涵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系统故障诊断和运维方法、安全法规及虚拟仿真测试技术等知识内容;实操主要基于真实工作场景,设计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各系统的装调与故障检测排除、车路协同V2X 通信测试、虚拟仿真测试、车路云一体化场景道路测试等技术模块。一方面考查选手对于多领域交叉融合技术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考查选手对于硬件在环驾驶自动化仿真、车路云一体化等具体测试场景的应用能力。

图3 赛项装调区 图4 赛项测试区
三、赛项亮点
(一)对接国家战略,贯彻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方向。赛项紧扣《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国家政策,聚焦车路云一体化协同发展趋势,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整车电子电气架构、V2X通信、云端数据协同、高精度定位、自动驾驶感知决策等,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通过赛项建设推动岗位技能标准制定与技术体系建设,为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交通发展储备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二)场景应用复合,首次采用“静态+动态+虚拟”赛制。赛项创新性引入硬件在环仿真与真实道路测试场景相结合的赛制设计,将软件仿真、实车调试与真实环境模拟深度融合。选手需在多系统协同、功能逻辑验证、系统集成与调测中完成任务,全面考核跨平台、跨模块的实战能力,实现从实验室工位到复杂交通环境的真实还原,是全国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大赛首次涵盖动态测试内容,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同时,更具观赏性。
|
图5 硬件在环驾驶自动化仿真测试综合平台
(三)“理实虚”一体化,聚焦安装、调试、开发、测试全流程。赛项遵循“学、训、赛、测”闭环思路,突出“理论—实践—虚拟仿真”的一体化教学理念,融合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虚拟仿真及系统测试,将岗位完整工作流纳入考核。通过全过程考察,选手需掌握从系统设计原理到实车实施的综合能力,提升解决复杂问题和跨领域协作的水平,推动选手掌握全链条技术能力,真正体现岗位技能的深度融合。
(四)知识全覆盖,展现多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特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推动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多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特点,带动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与汽车制造、交通出行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赛项鼓励参赛者综合运用机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专业知识,解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复杂技术问题。

图6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平台标定场景
(五)紧跟技术前沿,体现智能网联汽车最新的技术特征。赛项围绕真实岗位需求设置竞赛内容,紧跟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径。竞赛采用具备L3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平台、具备V2X功能的移动路侧平台,以及应用于竞赛的标定、测试和开发软件,要求选手完成从硬件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到系统集成与优化等一系列任务,考查选手在智能网联汽车及路侧设备相关系统或装置的检测、标定、调试、编程开发以及道路测试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水平。
(六)服务万亿产业群,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是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万亿级产业之首,志在建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庆,锚定这一产业方向实施AI赋能,培育汽车产业生态。本次大赛决赛在重庆举办,并增设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旨在为万亿级产业集群提供人才支撑,保障研发、生产、后市场等各环节全面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图7 比赛场地—重庆科学会堂
四、预期成效
(一)提升参赛选手关键技术领域技术技能水平。紧随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的技术路径,深入剖析行业内的真实岗位需求,以此为基础精心设计竞赛内容。竞赛涵盖从车辆端的智能硬件装调,包括传感器、域控制器、底盘、三电系统等设备的故障排查与调试,到路侧设备的部署与协同,如智能交通信号灯、路侧通信基站等,再到云端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全面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选手在竞赛过程中,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完成从硬件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到系统集成与优化等一系列任务,确保选手在比赛中积累的经验与技能能够无缝对接实际工作。
(二)培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缓解供需矛盾。2025年是智能网联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节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的落地,标志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渗透率已达55.7%,将带来大量技术技能人员需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机构2023年承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相关工作,预测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技能人员需求量约为186.5万人,缺口预计为25.6万人。通过举办“智能硬件装调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赛项,以赛选才育才,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缓解人才供需矛盾,助力解决人才缺口问题,支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三)提升参赛选手综合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特别是那些掌握“传感器装调与测试”“环境感知、规控算法调试与开发”等关键技术的人才。本赛项内容涵盖了智能传感器调试、线控底盘测试、车路云一体化测试、环境感知与规控算法调试等多个环节。赛事鼓励参赛者综合运用机械、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复杂技术问题。这种跨领域、跨专业的知识融合,有助于提升参赛者的综合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图8 道路测试涉及环境感知、电子通信等多技术领域
(四)打造集人才培养、选拔、展示于一体的创新平台。赛项紧扣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最新发展动向,通过精心策划的竞赛项目,全面考察参赛选手在实际操作中调试、测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硬件设备的能力,深化选手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双人赛制强调选手分工明确、紧密协作,有效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同能力。比赛旨在发掘和培育一批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构建集人才培养、选拔、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图9 双人赛制要求选手紧密协作
(五)助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关键技术突破。自动驾驶测试数据匮乏,特别是在某些特殊场景下的测试数据缺失,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本赛项通过设立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测试环节,激励参赛选手模拟构建各类复杂、极端及现实中难以再现的测试场景,例如不同天气条件(如暴雨、暴雪、浓雾等)和特殊路况(如道路施工、塌陷等)。这样可以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对特定场景进行反复测试。通过比赛中的虚拟仿真测试,生成大量测试数据,赛后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从而发现潜在的问题和规律。

图10 自动驾驶仿真测试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