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前我国两化深度融合
情况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
各部门、各地方深入
贯彻中央
决策
部署,
加强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举措,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
——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两化融合支撑服务能力。
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着力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
“
核高基
”
等
科技重大专项,
推动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
投资
基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芯片制造的融资瓶颈。
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
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培育
新兴产业,
增强
产业发展
活力
。
支
持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
深化新一代信息
通信
技术
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为核心
,深入实施工业云、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电子商务
、
制造业服务化等创新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
鼓励
个性化定制、众包
、
网络
制造、
电子商务等新型
制造
模式
的
发展
,引导工程总包、在线诊断维护、仓储物流等制造业
企业服务化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推动两化融合
是一项
探索性
和创新性工作
。针对
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存在的瓶颈问题,
2013
年
以来
,借鉴
ISO9000
、
ISO14000
的做法,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通过政府引导,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鼓励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
——突出试点示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工业设计、生产流程、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和
综合集成
,组织开展行业应用示范。围绕节能减排
、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共性问题,以
民爆、食品、
稀土
、危险化学品等行业
为
重点,实施智能化试点示范工程
。
持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不断完善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
(二)
两化深度
融合
取得的
重要
进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
提升
。
目前
,
我国
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
超过
72.3%
,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
达到
59.6%
,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的
ER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普及率
62.7%
。主要行业研发周期、财务决算、库存周转、劳动生产率、单位
产品
能耗等关键指标大幅改善;装备、
石化、汽车、民爆、轻工
等行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两化融合能力
稳步提升
。
——新一代
信息
通信
技术
与
制造业融合创新,
不断
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
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
新一代
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工业研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加速
向集成应用阶段发展。
工业
产品智能化水平
大幅
提升
,
2013
年国产数控机床
的国内
市场占有率达到
62%
,国内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超过
30%
。异地协同
设计、个性化定制
、网络众包
、
云
制造
等
新
的研发
模式、生产组织方式
不断涌现,
电子
商务、
互联网
金融、
服务型
制造等
生产性
服务
业创新
发展。2014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
12
万亿元,同比
增长
20
%
,成为
全球
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新兴
产业
快速发展,两化
融合
支撑
能力不断增强。
自主品牌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和低端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
70%
、
87%
和
50%
。
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高
性能计算
CPU
、大容量动态随机存储器(
DRAM
)
芯片研制成功,
12
英寸
45/40nm
芯片
工艺实现大规模量产。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三网融合深入推进
,网络
升级和行业转型成效显著
,基于
3G、4G网络和RFID(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M2M(M
achine 2 Machine)
业务正加速普及,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拉开序幕。
二
、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面临
困难
和问题
尽管当前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水平较低。
两化
深度
融合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仍以
信息化手段
单项应用为主,
面临集成应用跨越困难、
智能装备不足、组织结构僵化、流程管理缺失等挑战
,以及国产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
无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是智能制造关键装备,都面临标准
和
知识产权缺失、关键器件依赖进口、集成服务能力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
,跨学科、跨领域政产学研协同、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尚不健全
。
三是法律体系滞后。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
促进
电子商务、
数据开放、
信息安全、
个人隐私、
互联网金融等
新业务
健康发展亟待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
四是政策缺乏合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产品、安全、应用协同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政府采购政策对国内新产品新服务发展支持不足,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体系不健全,支持融合发展
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仍需进一步协调配合。
三
、
推进两
化深度融合的措施
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
求
进的工作总基调
,推进
两化深度融合是
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
我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
,要主动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智能制造作为当前
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两化
深度
融合的
主攻
方向
,全面实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加快完善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化体系,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做好
两化
深度
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
(一)加快
推进
智能制造生产
模式
研究
论证
国家级
智能制造重大工程。优选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地区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
试点
示范建设工程
,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提升关键智能部件、准备和系统的自主化能力,
建立
健全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
智能化
水平。
(二)大力发展
工业互联网
研究
出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绘制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
。实施物联网
专项工程,
推进
物联网在石化、
冶金
、
食品
、药品、大型装备、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
。研究制订
鼓励车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车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制定
工业
互联
网
整体
网络
架构方案,
对
工业互联网
IP
v6
地址
资源
进行
前期规划和部署。
(三)全面
推广
两化融合管理
体系
坚持标准
先
行,推
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的研制、发布和国际化
,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
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标准
的
贯标和评定试点
,在
重点领域开展宣贯和示范应用,
进一步完善
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和第三方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
核心
竞争力。
(四)加快培育
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
研究
制定
服务型
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鼓励
有条件
的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继续
推进
民爆、危险与监控化学品、应急药品储备、农药等领域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加快
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和
绿色
数据中心
建设
。组织工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优化
电子
商务发展环境。制订
工业云
、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
开展工业云试点,加快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
(五)加强两化融合支撑
能力建设
实施
宽带中国
2015专项
行动,
推进“
全光
网
城市
”
建设,加快
TD
-LTE
网络
建设和
4G业务
发展。
落实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
发展
推进纲要
,完善
相关政策
。推进集成电路
、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
TD
-LTE
、
太阳能光伏等关键技术
和
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实施工业强基专项
行动,
着力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
,
创建一批产业
技术
基础平台,完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
(六)完善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
推动
出台
支持
两化融合的财税、金融以及
产用
结合
等
方面的特殊政策和急需标准,推进网络通信设备与工业设备互联互通。
围绕工业
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仿真测试等方面,健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组织
实施
智能
制造领军人才计划,支持部属高校开展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
与发达国家在两化融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研究制订规范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等的法律法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
(七)完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体制
机制
统筹部内资源
,
加强部际协调,健全部省联动和政企联动机制,推动
制定
特殊的融合政策,加快培育复合型、融合型人才。
鼓励
各地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
支持
重点
行业率先突破
,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
应用
主
体
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咨询和评估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
方
参与、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加快
建立以企业为主
体
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推进围绕
国家战略性发展领域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