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核心技术 建设网络强国
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表达了攻克核心技术、建设网络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讲话最鲜明的特色。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进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必须牢牢抓住信息革命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要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关键是要有决心、恒心、重心。”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大国。但是,我国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也面临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和挑战: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掌握能力不足,良好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突破核心技术,建立新型产业生态,已经成为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必然选择。只有重点突破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共性技术,引领“互联网+”的重大变革性技术,保障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和前沿通用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我国才能抢占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究机构,我们必须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办大事,在核心技术上尽快取得突破。牢牢把握互联网发展主动权,支持互联网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生力军。要集中各类资源,攻克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为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提供安全保证。做强产业,在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新领域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体现了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博大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使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惠及全国人民并实现全人类共享,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指向要放在为民所思、为民着想、为民而谋上。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已经拥有7亿多网民的中国,必须在网络空间里走好群众路线。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二十多年前,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现在已经是拥有7亿网民的网络大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庞大数字的背后,更深刻的改变是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重塑再造。从北京这样的繁华大都市到西部边远地区的小山村,每个人都与互联网发生着密切联系。通过互联网,人们足不出户享受购物、娱乐、餐饮、医疗、教育、创业、创新等生活和生产服务。
我国正在构建规模庞大的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让老百姓用上速度更快、上网更方便、费用更实惠的互联网;我国正在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夯实应用基础,加快多领域融合发展;我国正在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数据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产业。同时,正在进一步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切实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
任何事业,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就能够取得成功;任何事业,能使老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就能够充满活力。我国网信事业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正是这样蓬勃发展起来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国网信事业定会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的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彩。
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展现了我国要牢牢把握互联网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关于依法加强网络治理、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关系等方面的重大论断,体现了我国要牢牢掌握互联网发展主动权的战略自信,同时也为我国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提供了基本遵循。
加强网络立法,依法保障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加强网络治理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互联网治理模式基本上是成功的,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世界级影响的互联网大公司,但在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比如网上还时不时出现涉嫌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会公德以及太过暴露、低俗等打擦边球的内容。只有加强互联网法治建设,加快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网络安全法等立法,实现依法监管、依法治理,才能保证网络安全,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完善安全体系,坚持发展管理并重,已经成为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前提。客观地说,当前我国互联网虽然快速发展,但诸如账号被盗、隐私泄露、病毒攻击等问题频频出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建立起战略清晰、产业先进、技术领先、整体推进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通过信息化提升网络安全的保障能级,才能实现网络安全治理新格局。
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明了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指出了培育新动能的实践路径。
“十二五”期间,我国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位居全球前列;互联网经济在GDP中的占比持续攀升,2014年达到7%,占比超过美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6%;2015年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要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支点。
要加快推进 “互联网+”行动 ,实现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发展智能产品,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个性化制造,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局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在供给侧改革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公共服务更加多元,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促进社会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作为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类科研事业单位,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做好政府决策与软科学研究、传媒与网络服务、咨询与外包服务、评测与认证服务、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服务等工作,为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