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部署  | 政策措施  | 动态信息  | 典型案例  | 专家观点  | 新闻评论  | 地方工作  | 试点示范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典型案例 > 区域信息化
 
南京市产业信息化情况
 
发布时间:2009-04-10 16:14      信息来源:信息化司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南京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近年来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加快发展信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规模以上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已发展到较高水准,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方兴未艾。南京蕴含的较为雄厚的科教实力,为包括工业信息化在内的全社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潜力。但是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提高到促进全市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高度,真正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南京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有大量的实际工作需要去进一步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信息产业厅等信息化主管部门对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发出文件、通知,要求南京市将有关情况汇总上报并提交政策建议,为此南京市信息办在本地组织了产业信息化的调研,同时就南京市推进工作策略及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加快推进南京市的“两化”融合工作,首先要准确了解南京市工业化进程,分析本地工业的门类、企业规模等具体特征,同时要理清本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中探寻出适合本地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路。

  一、南京“十五”以来工业发展概况

  南京是全国生产力布局区域性中心之一,经济增长保持了多年的稳定与协调。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4亿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5.1%。南京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拥有30多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的生产体系。石油化工、钢铁、电子信息、车辆制造、电力等支柱产业优势突出。以下是南京市主要工业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电子工业与仪器仪表工业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全市共有各类电子企业近400家,电子类科研院所29家,在25所高等院校中设有101个电子专业(系、所、研究中心);从业人员12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超过2万人。电子工业已经成为南京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南京电子工业的产品门类比较齐全,主要产品近2000种,涉及系统工程、雷达和电子对抗、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仪器仪表、电子真空器件、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电子元件和组件、电子材料、电光源和家用电器等领域,许多企业拥有国际先进生产设备,系统开发能力强,研制开发的系统工程、雷达、通信设备、电子仪器、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平板显示器件、激光器件制造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等方面都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仪器仪表是南京市工业部门中较有特色的行业之一,也是国内仪器仪表工业的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仪器仪表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及技术水平的产业部门。主要产品有:光学仪器,电影、文教办公机械,分析仪器,自动化仪表及电工仪表,光学冷加工设备,船舶仪器及设备,天文仪器设备,实验室仪器及设备,仪表元器件,农用设备等。

  (二)化学工业

  南京化学工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化工生产和产品结构体系。目前有化工生产企业400多个,行业小类68个,化工产品超过600个,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合成材料、催化剂、农药、医药、生物化工是其强项。主要的化工企业有:扬子石化公司(YPC)、扬子-巴斯夫公司、金陵石化公司(JPC)、南化(集团)公司(NCIC)、南京化工厂(NCP)、南京化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金浦集团等。

  (三)机械工业

  南京机械工业已形成以电工电器、电力设备、机床工具、通用机械、化工机械、农业机械及兵器制造行业为主体的工业布局,拥有先进的大中型设备和高精度的技术装备,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其中燃气轮机发电机组、高压电瓷、火花塞、数控机床、空气压缩机、高速重载齿轮箱、冷冻设备、化工设备和容器、起重葫芦、特种电机、滚动元件等主导产品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四)建材工业

  南京是我国较早的建材基地之一,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门类齐全的建材工业体系。共有大中型建材企业48家,年产优质水泥600多万吨,浮法玻璃180万重量箱,摩擦材料制品5000余吨,硬石膏40万吨,岩棉制品1万余吨。近年来通过对外合作及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相继建成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大中型工厂,其中水泥熟料生产线、平板玻璃生产线、加气砼生产线,碳纤维制品生产线等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五)交通工业

  南京的交通工业已形成了钢质船舶制造、双层客车、导航制导仪器、船用水泵 、航标器材、汽车配件、汽车空调、建筑材料、化工、服装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加工门类比较齐全,产品有400多种,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相关技术正在与国际先进水准迅速接近,汽车发动机液态模锻活塞组合件获国家银质奖,船舶获江苏省金牛奖,双层客车获交通部科技进步奖。

  (六)汽车工业

  汽车工业是南京市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生产中、轻、微三种类型近百个品种载货车、专用车、客车、摩托车和农用车。南汽跃进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轻型车生产企业。公司拥有5个科研、设计院所和二十三家专业工厂,具有完整的生产科研和经营销售体系。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具有年产15万辆小型汽车的能力。南京金城摩托车集团公司是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下属企业,技术力量雄厚。南京汽车产业配套较为完善,汽车安全带、制动软管、发动机、活塞、活塞环、铝轮毂、火花塞等均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七)冶金工业

  南京冶金工业包括矿山、冶炼、加工及冶金机械制造等门类。南京地区有铁、铜、铅、锌、金、银、镁等金属资源,拥有采矿、选矿、冶炼、合金、加工及制成品等综合生产能力。自八十年代开始,为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先后从美、日、德、英、意、奥等国引进了轧制、挤压、焊接、镀锌等生产线,引进了轻金属合金的熔炼压铸、铜金属再生回收等具有世界九十年代一流水平的成套生产线。目前主要企业为南钢集团和宝钢集团梅山钢铁公司,主要产品有:生铁、建筑钢材、板材、焊管、稀土合金、铁合金、铜及铜合金材、铝合金、镁合金锭、铝合金轮毂、镁合金压铸和锗系列产品。

  (八)轻工、食品和医药工业

  南京轻工工业是一个门类齐全、工艺技术水平较高、装备水平较好的行业,现有生产企业近500家;拥有衡器制造、轻工机械、日用机械、日用化工、家用电器、五金工具、家具制造、皮革制品、塑料制品、工艺美术、食品饮料等二十多个行业、100多个门类、5000多种轻工产品。南京食品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已有一批食品工业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南京医药现有中西药厂、医疗器械厂、医药商业公司、医药技术学校及医药设计研究院共45家单位,有23个产品获国家、省级优质产品奖。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其自身发展进程中,均呈现了企业规模通过重组兼并不断扩张、企业分工根据专业特长进一步细化的特征,按照2007年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刚刚突破5000美金的经济量化指标评估,南京应正处于工业化接近完成的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工业中重点门类突出,电子、化工、冶金、交通、汽车、建材等形成了南京市工业的主要内容,南京工业发展并非主要依靠资源禀赋,而依靠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重点行业中规模以上企业的领军效应突出,产能向重点核心企业逐步集中,南京经济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南京工业发展空间和面临的竞争都是国际化的。

  二、南京城市信息化发展概况

  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市工业化进程的巨大内需带动了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其倍增效应促进了城市经济总量的攀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反过来也进一步增强了南京科教中心地位,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南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可以说新世纪前8年是南京市信息化发展进步的快速成长期。

  城市信息化主要成就为:

  (一)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全市信息化发展先导和基础,在推进全社会信息化意识的普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在各行各业深入发展,除了与本文调研主题相关的制造业信息化之外,农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和科技教育信息化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之相适应的是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目前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网络已经普及,广电网络已于2006年完成数字化改造,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接近完善,2008年南京市开始建设C+W(CDMA1X与Wi-Fi技术结合)模式的城市无线宽带工程,标志着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继续走在国内第一方阵,已接近国际信息化基本条件的普及标准。

  (三)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成为信息化的强力内核。十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硬件和软件同步高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740.49亿元,增长57.2%,高于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平均速度21个百分点。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258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全市拥有软件企业600家,其中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已达300家,经登记认定的软件产品已达1401项,分别占省认定总数的一半以上。荣获“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以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为代表的“两园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

  三、南京经济发展中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成就与问题

  2004年,南京市有关部门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曾经做过一轮调研,当时的主要结论是:

  信息化应用于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效体现为优势产业发展速度大幅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显著上升;制造集成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设计开发进程不断加快。

  信息化应用于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主要有信息化发展战略与企业整体发展不协调。企业信息化投资强度普遍偏低。信息化建设“重硬轻软”现象突出。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有待深入和加强等等。

  本年度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4年前已经有十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规划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完善,在研发、生产、设备、管理和营销等主要环节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2.企业信息化应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层普遍对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信息化应用培训基本普及,信息部门拥有了相对专业的人才队伍。

  3.从企业信息化各个不同角度来看,财务、研发、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等领域的信息化进展相对比较好,管理的信息化难度最大,目前企业信息部门面临的最大困惑有两个,一个是信息化投入仍然相对不足(一般为企业营销收入的1%到2%,远低于国际10%的平均水平),二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孤岛效应已经开始出现,整合各个环节信息化使之发挥总体效益是当前最大任务。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宏观层面上是将原本属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工业化进程与信息化进程在同一历史区间内一并完成,在微观层面上,其实质是工业企业在致力于技术和管理提高的同时完成自身的信息化改造。

  从人均地区增加值、一、二、三产业比例等宏观结构分析,当前阶段南京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因此从产业结构调整与跨行业、跨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信息化的投入并非政府和企业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唯一选择。政府关注和投入的主要方向依次是城市建设、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信息化远未列入主要的投资内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毕竟是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信息化投入要在实体经济和城市硬件改善的前提下方能产生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要组织经济、社会、信息化各领域的研究力量,通过具体的量化分析,提出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政府信息化与其它方面的适合的比例。

  微观层面可以从信息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得到进一步的结论,企业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在研发、生产领域实现信息化,这个进程实际上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目前在南京的大型企业基本已跨越了这个阶段,第二步是营销和管理的信息化,这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比较容易实现的是财务的电算化,以及广告、宣传等部分营销的业务通过企业网站实现,但管理信息化就十分困难了,因为当前信息化系统设计思路和思想来自于西方现代管理理念,不一定适合中国当前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现状,信息化在本阶段改革的不是技术生产手段而是企业组织架构和权力分配,遇到困难和阻力是必然的。第三阶段是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改造,该阶段一般说来起源于十五期间,其象征往往是ERP之类的信息化“总体解决方案”,这需要企业在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充分实现并熟练运用信息化,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全面重构,在我们调查中,实现这一步企业非常稀少,即使是像扬子石化之类的信息化十分先进的企业,目前这些企业的CIO主要困扰的仍然是整合已建成的各个分支应用系统、使企业信息化体现总体效果的问题。

  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是当前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提高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举措,因此需要从思想、组织、政策和方法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一)市信息办要脱离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传统思路,无论是十七大以来全国的政治导向还是日益临近的工作机构调整,都要求我们信息化工作部门要放眼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转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虚心学习、深入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经济动态,积极运用信息化的发展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不仅仅以信息化发展指标,而且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中信息化的真正发挥的作用来衡量和指导自身的工作。

  (二)按照南京市目前的部门分工格局,工业企业的技改包括信息化改造主要地归口部门是市经委,软件企业的引导扶持部门是科技局,担负信息化总体协调任务的市信息办需要通过协调沟通,支持并发挥相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在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这项工作中将各部门的行动形成合力,必要时也要征求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协调。

  (三)引导和鼓励咨询企业和软件企业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发展,南京的软件业总体水平较高,但在契合本地区工业企业信息化需要方面尚有不小差距,大型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水准咨询能力和复杂项目组织能力和中小企业所需要的通用化、低成本信息化实施能力均有所不足,要加快发展能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软件产业和基础设施与市场,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养不住”的难题,要鼓励企业建立信息系统建设维护外包“物业化”的思路,政府应加紧组织建设相配套的网络身份认证、企业诚信等体系,南京市2003年以来曾经组织过 “5511”等工程,取得过一定成效,但在信息化大规模普及的现阶段,政府还需要提出更大手笔的扶持政策。

  (四)要从我市实际出发,根据企业所属行业不同、规模大小,分门别类地引导企业全面规划,可以通过信息办组织专业从事工业信息化科研机构或者重点企业制订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规划纲要或者模板,以指导意见形式对本地区企业发文或者放在网站提供下载,供本地企业根据特色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不断提升“融合”水平。

  (五)构建企业信息化的良好社会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构建人才培训体系,鼓励和支持包括社会力量在内的各类办学主体加快对工业化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特别要重视一线职工的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一线职工中高级信息化人才的比重。

  二是积极推进推动生产型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这些行业具有二三产业相互交叉融合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转向以规划咨询、战略导向功能为主,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导向者。现代企业离开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是无法生存了。

  三是努力营造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专业平台,鼓励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在信息化制造、设计、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分别建设相关的咨询团队,培植本地化的CAD/CAE/CAM通用平台开发基地;建设MIS/MRP/ERP软件开发基地;建设现代制造技术服务基地(运用CAD/CAM/MIS一体化电脑集成系统) ,部分发育条件较好的基础工业行业可以率先组建,逐渐向全行业提供服务,取得规模效益。

  不断提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水平,努力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工业经济乃至全社会的信息化,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倍努力,积极进取,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措施上行之有效,在成效上全面协调,力争使这一宏伟大业尽早实现。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 04000001号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