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规划 > 正文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系列解读(3)——东部地区
发布时间: 2013年01月14日 来源:产业政策司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七省三市。东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率先在全国实施开放,具有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东部地区面向国际,辐射中西部地区,是全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东部地区 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挑战。

一、关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转移目录》提出,东部地区要 率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推动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先行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地区产业基础相对发达。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布局着力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带动了内地工业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按照“两个大局 ”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率先发展,成为带动 全国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在体制 机制 创新、 技术 结构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走 在了 全国的前列。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中, 东部地区产业开发的 区域 分为 个层 :第一个层 ,对于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产业发展相对较好、资源环境问题相对突出、产业发展空间较小的地区, 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 优化发展 空间,积极发展高端产业 。例如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个层 ,对于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空间的区域, 着力承接 产业转移 ,加快产业升级 冀中南地区、东陇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省西南部、海南省西北部等环北部湾的部分地区。

《转移目录》对东部地区的发展定位 体现了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 要求。处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区域发展重点有着明显区别。如 山东半岛地区 ,致力于 建设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又如 长江三角洲地区 ,其定位是 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门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成为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在 全国经济发展 中发挥重要 引擎 作用。而处于第二层次 冀中南地区 ,则是着力 建设成为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二、关于东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工业体系较 为完备 ,经济比较发达,生产总值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2010年GDP占全国比重为58.1%,是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转移目录》中列出的东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共有36个,约占总数的32%。

东部地区各省 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在考虑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尽量和各地“十二五”产业布局的总体思路保持一致。总 体上可以归纳为 类:一是从经济区区位 和产业相结合的方法描述 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包括 北京市 、上海市等。如北京分为 京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京北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京东服务型制造业集聚区、京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北京环山绿色制造业发展带 上海 则是 上海沿长江和东海工业发展带、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组团、上海内外环和外郊环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区域、上海一轴两河多圈创意产业发展区域四个重点区域 。二 交通运输干线 为轴心,如 江苏省 四大载体分别是: 江苏沿沪宁线及沿江产业带、江苏沿海临港产业带、江苏沿东陇海线路桥港口产业带、江苏淮宿运河特色产业带 。三 结合区域规划描述 载体, 山东省 提出了 四个经济带 分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

三、关于东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

由于东部地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具备发展优势, 《转移目录》 中针对 东部地区共 提出 859条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约占 《转移目录》条目 数的三分之一。这些条目,都与当地的规划和比较优势进行了很好的衔接。分地区看:

北京市: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提升 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 基于首都的资源优势 和发展环境,《转移目录》将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机械等10 产业门类列为北京市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共77 条。

天津市: “十二五”期间,天津市要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高端产业 高地 ,不断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支柱产业。《转移目录》与天津市“十二五”规划相衔接,充分利用天津市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重点承接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机械等12 产业 门类,共 88

河北省: 河北省“十二五” 期间将 大规模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轻工行业等传统产业力度;《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也提出,要主动承接首都及国内外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促进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在电子信息、新能源 、新材料 等领域建设一批新兴产业基地。《转移目录》 根据相关规划,提出 河北省重点承接发展机械、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化工、电子信息等12 产业 门类, 共93条。

上海市: 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依托上海市经济、科技、工业、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资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转移目录》 为上海市提出了 电子信息、医药、机械、轨道交通等13 个产业 门类 、共 95 条,作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

江苏省: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江苏 省在 工、 化工 等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有色金属 资源 较为 丰富,《转移目录》 针对江苏省 提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13 产业 门类 104条,条目数量较多, 体现了江苏工业大省的地位。

浙江省: 浙江省“十二五” 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 基于 浙江省产业 目标, 《转移目录》提出机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轻工等作为浙江省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 门类 ,共83

福建省: 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 《转移目录》 基于福建省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的目标, 提出福建省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13 产业 门类 65条。

山东省: 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转移目录》充分考虑了山东省 在部分传统产业领域的基础和优势,提出 化工、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14 产业 门类作为 山东省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 115 数量为 东部地区 最多

广东省: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 强调 ,要壮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先进医疗器械和现代农机等产业 《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提出 珠三角核心区要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目录》 综合考虑了 广东省相关规划文件, 提出 广东省重点承接发展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机械等15 产业 门类 ,共93条。

海南省: “十二五”期间,海南省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培育 油气化工 、浆纸及纸制品、汽车和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加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制药、电子信息、食品和热带农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提出,产业承接重点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热带农产品及海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等。《转移目录》 充分考虑海南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将 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1 产业 门类,共 46条列 为海南省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 大部分属于低碳产业。


                       (本文原载于《产业政策工作简报》2012年第15期)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业 和信息化部 承办单位: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京ICP备 04000001号 地址: 中国北京西长安街13号 邮编: 100804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