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地处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区位优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优势明显,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市场需求旺盛,集聚和承载产业的能力较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关于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
《转移目录》提出,中部地区要
加快承接国际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印发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加快。但也应看到,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水平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依然
存在一定
差距。
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对中部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部地区必须更加注重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基地,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必须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转移目录》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与中部崛起战略有很好的衔接。
《转移目录》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也体现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中
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
中有
4个
位于中部
,分别是
太原城市群
、江淮地区、中原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地区。这四个区域主要定位于全国重要的
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
以及
高新技术产业
基地,《转移目录》与其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
二、关于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转移目录》中列出的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主要有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共21个,
这些载体普遍具有较好的
产业转移承接
能力
。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载体,
一是
包括了中部地区列入国家级区域规划的5个城市群和经济区
。
国务院
近年
先后批复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并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部有关区域的发展进行了
统筹规划
。
列入《转移目录》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
5个载体,即体现了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
二是
将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
的
太原城市群
作为重要承接载体之一
。
三是
将各地
“十二五”规划
中提出的重点发展地区作为
承接产业转移
的
载体,如湖北省
的
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南省
的
长株潭经济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环洞庭湖地区、湘西地区
;
山西的晋北中部城市群、晋南中部城市群、晋东南中部城市群
;
江西的赣北经济区、赣南经济区、赣东经济区、赣西经济区
。
四是
发挥
交通干线
优势,形成沿线承接
载体,如河南沿陇海经济带、河南沿京广京九带。
三、关于中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
《转移目录》确定的中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与各省的比较优势和“十二五”规划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山西省
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的能源大省,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等为支柱产业。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在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基于此,《转移目录》提出山西省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主要有以
煤层气综合利用、煤精细化工产品为核心的化工产业,以大型煤矿成套综采设备、薄煤层采煤成套设备为代表的机械产业,以铁路电力及内燃机车、铁路货车、动车组设备为主体的轨道交通产业,包括黄酒、醋饮料、胡麻油等在内的特色食品工业等12个产业门类,共57条。
安徽省
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承载空间较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指出,安徽省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等产业,如马芜巢产业组团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铜池枞产业组团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产业。
基于此,《转移目录》确定安徽省优先承接发展汽车、机械、钢铁、
有色金属、化工等11个产业门类,共82条。
江西省
工业门类齐全,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光电、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江西省
“十二五”规划
指出,要重点发展铜、钨、稀土、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产业以及光伏、有机硅、新动力汽车、航空、生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此,
《转移目录》确定江西省优先承接发展
有色金属、化工、钢铁、食品、医药等12个产业门类,条目数为102条。其中有色金属行业位列首位,这
是因为江西省铜、钨、稀土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之一,矿产资源配套程度高。
河南省
“十二五”规划
指出,要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高成长性产业,改造提升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同时,《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大力发展优质畜产品和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着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钢铁、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竞争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基于此,
《转移目录》确定河南省重点承接发展汽车、
电子信息、
机械、轨道交通、
食品、轻工、建材等12个产业门类,共98条。
湖北省
以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和建材为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
,湖北省要提升汽车、石化、冶金、纺织等制造业层次和水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转移目录》确定
湖北
省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
电子信息、
机械、航空航天
等13个
产业门类,共80条
。
湖南省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做精做深原材料加工业、做优做响消费品工业,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指出,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工程机械基地建设,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化基地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
。与区域规划相一致,《转移目录》指出,
湖南
省优先承接发展机械、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化工等13个产业门类,产业目录共104条。其中,机械行业位居目录首位,共15个条目,是湖南省条目最多的行业,充分显示了装备制造业在湖南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本文原载于《产业政策工作简报》2012年第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