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智能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制造业创新体系。以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为代表,发达国家正积极谋划部署,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根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打造国家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业已经具备了支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能力和条件,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同发达国家相近的起跑线上,有的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这种条件下,东部地区趁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西部地区也可以抓住难得机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完全能够搭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快车。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融合发展呈现新趋势。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的持续演进,推动着制造业的智能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现阶段集中体现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特别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以及衍生催生的新业务、新业态和新模式。经过国际对比、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我们认识到,智能制造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关键。特别是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新常态倒逼工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选项。我们要抓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做好两化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全系统要统筹谋划,提早布局,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融合路径,把握发展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将成熟的思路及时转化为政策举措。
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应用水平,实现两个IT(Industry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融合和倍增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要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
,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加快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信息网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增强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两化融合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要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主要抓手
,坚持标准先行,着力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重点领域开展标准宣贯和示范应用,促进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以健全融合机制为重要保障,
统筹部内资源,加强部际协调,健全部省联动和政企联动机制,推动制定特殊的融合政策,加快培育复合型、融合型人才,不断完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实际工作中,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支持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咨询和评估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当前,信息通信业呈现出以移动互联网为主导的发展趋势,网络和终端更加智能化,应用和服务更加规模化,跨界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但同时也要看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水平差距较大,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愈发严峻,行业管理难以适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形势。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互联网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互联网领域法治化进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监管能力,切实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全体国民。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两化融合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推进融合发展的意志不能有丝毫动摇。全系统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协同行动,努力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大力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谱写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