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 领导讲话 重点跟踪企业名单 新闻图片  
领导讲话 当前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2012年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成果发布会 > 领导讲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以品牌建设为抓手 加快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2-12-18 11:44  来源:消费品工业司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在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之际,我们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情况举行发布会和座谈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究探讨行业发展大计,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借此机会,我想就近两年我们探索推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工作跟大家交流几点意见。

  一、关于纺织工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经济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既揭示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也对转变发展发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习十八大精神,即增强了我们发展纺织工业的信心,也坚定了我们加快推进纺织转型升级的决心。10年人均收入翻番,预示着我国将形成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纺织服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纺织工业发展仍有空间;同时,人均收入翻番,预示着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涨,以劳动密集为主的纺织服装工业,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结构,大幅提高生产质量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纺织工业的持续发展。

  我部是在2008年成立的,正值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纺织生产、出口、效益增速均出现大幅下滑,应对危机、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任务紧迫。围绕纺织转型升级,我们一直探索政府行业管理的定位和工作着力点(抓手)。几年来,我们的工作经历了几个阶段: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明确工作目标。我们开展了消费品工业发展战略研究、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纺织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趋势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找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二是加强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找准转型升级方向。我们参加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制定,并针对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发布了加快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指导意见、推进产业转移指导意见、加强企业管理指导意见、纺织机械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等,去年末发布了“十二五”纺织、化纤、产业用纺织品三个规划,明确了纺织转性升级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

  三是抓住重点环节,拓展工作空间。这几年,我们依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地方工业管理部门,抓住纺织产业升级关键的品牌、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等,做了持续推进的工作。

  如我们和纺织联合会连续四年在江西、河南、新疆、重庆召开了纺织产业转移交流会,今年还开展了纺织产业转移情况调查,中西部地区15个省区积极配合,对90多个园区、近600个转移项目进行了分析,形成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调研报告,对近两年纺织产业转移特点、成效、经验、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工作有积极启发作用。

  纺织行业有一定污染的行业是印染、粘胶,我们以这两个行业为纺织节能减排的切入点,2010年发布了印染、粘胶行业准入条件,为了将准入条件落实到所有企业,加快存量企业改造提升,今年我们开展了印染、粘胶企业准入公告管理工作,近900家粘胶、印染企业申报了材料,各地经信部门组织环保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认真核实,广东、宁波组织的比较好,企业数量多、填报数据规范。我们依托化纤、印染协会进行了专家审核和现场核查,有近20家黏胶企业、百家印染企业符合准入条件。这项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环保部对我们的名单提出了不少意见,银监会对印染等行业贷款也将给予跟踪。今天在座的虽然都是服装家纺的品牌企业,这项工作和你们也是有关联的,品牌要关注全供应链的社会责任问题,品牌企业要优先选购符合准入条件企业的面料。品牌工作已经连续做了三年,也是在各方面支持配合下推进的(后边再专门讲)。

  四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做好应急和领导交办工作。如棉花问题、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行业稳定运行的最受关注问题。棉花政策对我们行业影响较大,尤其是今年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影响棉制产品竞争力,我们还将积极反映企业行业的问题。

  应该说,这几年纺织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进展,全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东中西部不平衡有所改善,数量型增长方式有所转变,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因此,在今年诸多不利于因素集中作用下,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水平,效益逐步改善,总体保持了平稳运行。

  从今后发展环境看,出口不振、成本上涨、国际竞争加剧将是纺织发展面临的长期问题。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把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推动,依靠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是十八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断推进。

  二、推进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

  品牌是一种形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主要靠规模化和低成本,实现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重新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占比达19.8%,美国为19.6%,但我们拥有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品牌建设仅靠硬实力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谈到高科技产品会想到美国,提起高质量产品会想到德国,说起时尚产品会想到法国、意大利,其差异恰恰来源于产品的文化内涵。这说明我们加强品牌建设,既要注重硬实力的建设,更要注重包括文化、创意等在内的软实力的培育。

  品牌建设是《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自主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行业、部门协同推进。为了推进纺织服装品牌建设,2009年,我部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工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品牌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还成立了由七个部门以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参加的品牌会商机制,品牌工作得到了诸多部门的支持配合。

  这两年,我们对品牌工作进行了探索,委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品牌战略研究、品牌评价体系等课题,会同有关部门和协会制定了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评价标准体系。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我们把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贯穿于整个品牌评价体系框架中,包括企业的综合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五大能力建设。在建立上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会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了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情况调查,对当前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下午的发布会就是基于今年调查的成果,在座企业绝大部分是在品牌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企业。

  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处于活跃时期,企业、行业内外对纺织服装品牌建设高度重视,每年注册的服装家纺类商标达几万个,从事品牌运营的企业层出不穷。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一大批品牌企业设立了独立研发设计机构,研发设计投入占到销售收入比重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网购作为一种新的商业形态成长迅速,对品牌运营产生较大影响。

  行业协会的展会、品牌论坛、设计大奖等行业活动为推动品牌建设做出了有益贡献。而政府主要职能是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政府支持品牌建设的切入点还在探索中。这次,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纺织联合会确定了百家左右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作为跟踪培育重点企业,也是一种探索,寄希望与这些品牌现行企业的紧密联系,及时反映和捕捉企业在品牌建设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加强部门协调,为企业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另外,10月16日墨西哥诉我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补贴案近期开始磋商,品牌是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政府对品牌的政策支持将更慎重,也可能受到一定制约。目前,江苏、宁波、大连、青岛等地在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上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政府支持行业品牌建设摸索出更加有效的途径。今天的预备会也是一次听取企业建议的机会,希望得到启发启示。

  下一步支持品牌工作初步设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品牌宣传交流。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是我们和协会品牌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网站,我们将支持办好网站运营,希望能成为行业性品牌宣传交流的平台。此外,还依托中央电视台、经济类报刊及其纺织专业类网站等媒体,发挥纺织工业联合会、商业联合会、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组织重点品牌企业访谈、专栏宣传、论坛研讨等,加强品牌企业的宣传和品牌建设经验交流。品牌发展报告今年是第一次,根据行业品牌发展需要,还将继续组织品牌建设跟踪调查,定期编制品牌发展报告,这也是一种宣传交流。

  第二,加强品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提升行业为中小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我部提出将建设4000家左右公共服务机构。去年开始组织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示范认定工作,两批共认定了300家左右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纺织专业性示范平台超过20家。这些平台主要以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质量检测、技术推广服务为主。从品牌发展看,更需要大量的专业设计和品牌运营的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经建设了一批纺织服装的创意园区,吸引了一批专业册设计机构和品牌运营商入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支持各地加强设计创意园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争取将一批创意中心纳入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此外,自明年起,我部还将开展企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引导企业按照规范要求,加强设计中心建设,并推动设计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

  第三,支持品牌企业技术改造。这两年,品牌建设技改重点内容包括:服装、家纺品牌品牌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建设、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以及信息化集成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应用;服装家纺品牌企业营销渠道和快速反应体系建设以及品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支持区域品牌发展。我部连续三年组织了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要求主导产业突出,技术管理总体水平先进,有行业龙头和品牌企业带动,产业规模要达到一定水平。目前,纺织行业有绍兴、海宁、泉州、灵武等地列入示范基地,今年还支持了一批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中银绒业是灵武羊绒产业示范基地的核心企业,也是品牌带动力和区域公共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今年中银绒业作为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给予了支持。

  第五,支持品牌企业信息化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两化融合是我部工业管理的立足点,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纺织规划对两化融合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供应链系统全面推进信息化。品牌企业信息化主要三个方面,规模化定制技术应用、企业集约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电子商务运用。我部将开展两化融合示范推广项目及示范企业评定工作,我们将争取将服装家纺品牌企业作为重点,纳入我部两化融合重点。

  第六,发挥会商机制部门作用。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跟踪培育,建立定期联系机制,及时协调品牌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加强与商务部、工商局、质检总局等部门协调配合,探索在品牌国际商标注册,名品进名店、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训、品牌国际化、品牌价值评估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时协调推动支持自主品牌走向国际的可操作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