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业,以上海8%的土地面积,汇聚了全市70%以上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的高端人才,贡献了全市80%的三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
再把目光转向金鸡湖畔,在一片不足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苏州工业园区也用实干与创新创造着一个接一个的突破。2024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6909.2亿元,增长4.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4%,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9连冠”,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4。
国家级高新区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等重要使命。在华东这片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上,国家级高新区正谱写着攀“高”向“新”的精彩篇章。
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坐落着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卡鲁生产技术研究院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的政策引领与支持下,它们与园区企业建立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进行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服务推动苏州实验室、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生物药、第三代半导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层次融入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在思必驰的展厅,参观者们竞相体验搭载其自主研发的全链路智能语音语言交互技术的智能座舱。
得益于园区浓厚的产学研合作氛围,企业创新发展也跑出了“加速度”。思必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苏州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思必驰牵头成立了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有效打通了从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创业孵化、产业培育全链条,变‘单打独斗’为‘组团作战’,有效提升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效率。”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
上海张江高新区同样高度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张江科学城汇聚了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高等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学等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各类研究机构与园区企业通过合作成立研发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形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步入位于张江创新研发中心的晶泰科技,一排排精密运作的机器人实验工作站高效运转,进行着24小时不间断的生物医药科研实验。晶泰科技副总裁王明泰告诉记者:“晶泰科技与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的科研院所、创新药企及AI药物研发头部企业等成员正在携手开展深入合作,以新工具、新领域、新模式推动前沿技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和深化。”
构建产业集群:全方位塑造产业竞争优势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是国家级高新区塑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又一项有力举措。
来到上海高新区徐汇分园的模速空间,记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产业集聚迸发出的无限活力和强大动能。启动不足两年时间,模速空间已吸引了100余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入驻,辐射带动徐汇区聚集相关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超过40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目前已形成包括芯片研发、算力、基础大模型、行业应用等人工智能产业的完整链条,实现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邻居就是合伙人”的高度集聚的产业生态。
在模速空间,Minimax公共事务副总裁严奕骏为记者们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通用大模型。
模速空间总经理陈海慈表示,模速空间围绕人工智能的全产业链布局,希望形成一个产业链闭环和生态,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和谐共鸣。
据悉,模速空间的发展愿景是打造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助力上海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目光再转向苏州,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一直是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发展的重要秘诀。
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近4500亿元。
早在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便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成为国内首个明确提出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并制定系统产业规划的国家级高新区。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政策创新、平台搭建、人才招引等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
思必驰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产业集群的资源和政策优势,思必驰更好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大模型人机对话技术已应用到汽车、IoT等多个智能终端领域及会议办公、金融等多种行业场景。”
据悉,当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800余家,汇聚领军人才超1000位,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在工业软件、机器视觉等领域领跑全国。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管理能力
作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测试设备企业,华兴源创最早以为面板厂商做设备维护起家,创业之初,公司面临着土地、经费、资源等多重压力。
兴源创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厂房刚落成时,重型设备因体积过大难以运输入厂,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支持建设宽敞马路解决了设备运输问题。在公司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实实在在的税收优惠、专业及时的咨询服务,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做大做强。”
优渥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园区活力、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实施园区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搭建汇集“政策服务、融资对接、产研合作、资源赋能、诉求流转”的服务企业总入口,以数字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通“审批、监管、执法”全链条……苏州工业园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路上驰而不息,通过强化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企业获得感。
上海张江高新区也是国家级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典范。建立张江科学城投促中心,汇集政府、园区平台和街镇的骨干力量,服务于张江科学城招商引资、企业帮扶及项目推进;实施楼片长制度,及时精准响应园区企业需求;构建一体化智能信息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分析和决策支持……
智元新创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灵犀X2可实现轻柔步态模式下的“超静音”行走。
智元新创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场景赋能、制度创新到人才政策,政府与企业的高效协同助力公司实现“轻装快跑”。
根据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结果,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分别位列全国第3、第4位,它们是华东地区国家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标杆和榜样。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国将从强化技术策源功能、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强化管理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入手,持续推动打造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