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胡异冲
渤海潮涌,千载不息。北纬39°的寒暖流交汇海域,孕育出中国海参产业的“参中贵族”——辽参。作为全国唯一入选《中国药典》的海参品类,辽参正以一二三产融合,以及创新链、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四链协同的发展模式,书写从传统渔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跨越的蓝色传奇。
一、千年根基: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的双重赋能
1.黄金海域的生态密码
黄渤两海交汇形成的独特水文环境,造就全球罕有的海参生长带。作为全国海参产业领航者,辽宁拥有218万亩生态养殖海域,其中64%采用底播增殖模式,年均水温12℃-14℃、盐度30‰-32‰的优质海域占比达96.9%,使辽参蛋白质含量较普通海参高出23%,海参多糖与皂苷含量居行业前列。
2.穿越时空的文化印记
新石器时代海参形状陶罐的出土,印证了辽宁地区拥有着4000年的海参食用史,而且也表明了海参史前图腾的身份。三国时期《临海水土异物志》已经有了海参的记载。南宋诗人赞咏:“外脆中膏美无度,调之滑甘至芳辛。”《明宫史》记载了朱元璋喜食用海参的偏好。到了清代,海参更是满汉全席的必备,甚至还出现了海参宴。1972年,周恩来总理设国宴招待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点名辽参。2019年,葱烧海参入选大阪G20首脑峰会美食宴品鉴菜单,并获得首届世界红厨帽委员会颁布的“中国传承代表奖”。辽参自古以来就因卓越品质闻名,是唯一入《中药药典》的海参。《本草纲目拾遗》中称“海参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足敌人参”。
3.全链布局的产业底盘
经过多年发展,辽参制品产业形成了从海参育苗、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50余家龙头企业形成盐渍、干制、即食、保健四大产品体系。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创新冻干、超高压处理等工艺,产品附加值提升至100亿元,其中即食海参、海参肽等创新产品占比逐年攀升,满足了现代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2024年,大连海参养殖面积达218万亩,产量8.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29%,出口欧美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参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年产值超300亿元,带动就业超30万人。先后获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称号,入选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二、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的双轮并进
1.政策矩阵构筑产业生态
辽宁省积极打造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万亿级产业基地,加快实施“三品”行动,引导辽参产业在内的消费品行业加强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将优质粮油生产和食品制造、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与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由省领导牵头开展集群相关工作。出台《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推动辽宁省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大连海参制品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建设方案》等引导政策,推动辽参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新产品产业化和品牌推广。积极落实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培育的各项工作,推进“辽参制品特色食品产区”成功入选工信部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2.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瓶颈
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教授朱蓓薇团队研发的海参自溶酶控制技术,彻底解决了海参“贮藏难、加工难、食用难”三大痛点,开发出海参肽功能产品、粘多糖提取工艺以及即食海参制品等系列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极大延长了海参产业链条。财神岛集团与大连海洋大学合作发明的海参低温(75℃)汽蒸加工技术获国家专利,分别获得辽宁省和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连海洋大学、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海参良种培育、养殖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建成海参产业大数据中心,物联网技术覆盖重点养殖区,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监测系统实现养殖环境实时预警;同时,建成全国首个海参质量追溯云平台,即食、淡干、冻鲜多形态产品“一参一码”全程可追溯,有效提升了产品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
3.融合业态激活产业动能
深度挖掘辽参文化,组织海参采捕文化节等活动,保护和开发棒棰岛古法晒场等工业遗产,支持獐子岛、鑫玉龙等企业打造沉浸式工业旅游项目,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产业传承。游客可现场观摩潜水员捕捞、参与古法工艺展示,扫码溯源加工全流程,并品尝现蒸海参,深度感知产业价值。打造“辽参文化博物馆”“海参主题研学游”等文旅IP,推出“海参宴”美食旅游线路;“大连辽参季”主题活动单场直播销售额破亿元,“鲜食辽参”入选全国预制菜十大品牌,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收超12亿元/年。跨境电商综试区助力辽参制品“触电出海”,实现出口产品中高端市场占比提升至40%。大连市普兰店区建立了村级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实现生产零碳化,成为绿色发展新样板。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辽宁省第一批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
三、品牌跃升:质量筑基与文化输出的立体攻势
1.品质管控体系
辽宁省高度重视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海参产区、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以高标准塑造高品质。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大连海参》等10余项国家标准以及《干海参》等多项行业标准,有效提高了行业话语权。2024年发布实施的《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标准》《大连海参原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对加强大连海参原产地保护、生产规范、品牌建设及质量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建立了从苗种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提升辽参产品信誉和竞争力。定期举办海参养殖技术培训班、加工工艺研讨会等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企业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目前,大连海参绿色食品认证生产面积8.31万亩,有机食品认证生产面积29.7万亩,67家企业已经通过HACCP、ISO22000等国际认证,有效提升了产业质量标准和经济价值。辽参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99.8%,出口产品实现“零通报”。出口额年均增长25%,远销欧美、日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
2.品牌矩阵构建
着力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驱动格局。“大连海参”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35.45亿元,位居全国水产品类前列。大连市普兰店区被授予“中国辽参产业之都”称号。大连辽参成为G20峰会、夏季达沃斯论坛指定食材,获评“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獐子岛”“棒棰岛”“晓芹”等驰名商标构筑起品牌矩阵,“棒棰岛鲜蒸辽参”评为中国(福州)国际渔博会金奖产品,“獐子岛”品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3.文化IP打造
创新打造“海参文化节”“辽参采捕节”等系列活动,吸引央视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年均举办产销对接会10余场,促成交易额超20亿元。开发了“百富辽参宴”,以其丰富的海鲜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技巧,成为了被评为“ 中国菜 ”辽宁十大主题名宴。
四、远景蓝图: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产业基础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精准供给,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协同推进机制,高质量推动辽参产业发展,为丰富全国高端食品供给、优化食品产业结构提供战略支撑,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核心力量。
一是打造国家级海参产业创新高地。规划建设“大连海(刺)参种苗产业园”,汇聚科研机构与等龙头企业,推动辽参种苗产量提升至全国40%-50%以上,实现种源自主可控。聚焦健康消费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功能性及地域特色创新食品。二是推进产业集群壮大。以大连市海参产业园为核心,优化产业生态,整合普兰店、金普区等海参九大产区资源,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三是是培育优质企业。支持棒棰岛、阿大水产、鑫玉龙等龙头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专精特新”示范企业,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四是推进品质提升。聚焦健康消费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功能性及地域特色创新食品。加强食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与一体化信息管理。培育质量标杆企业,提升质量风险管控能力,构建现代食品质量保障体系。五是加强品牌推广。组织产需对接活动,引导企业参展参会,扩大市场份额。建立优质产品目录,打造名品方阵,提升辽参等辽宁特色品牌影响力。
从千年渔歌到现代海洋经济强音,辽参产业正以"参天之势"勇立潮头。在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辽宁将持续深化“生态养殖-科技创新-文化赋能”的发展范式,让这颗北纬39°的蓝色明珠闪耀全球,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海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