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对频谱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动赋能产业升级,贴心服务企业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投放资源 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
为科学管理频谱资源,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创新工作方法,分地域、分行业梳理编制全省“在用频率+已设台站+用频单位”三本台账。深入分析用频需求,精准投放频率资源,助力制造业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提升效率。“十四五”期间,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办理无线电频率许可事项498件,为合肥轨道、国网电力、宝武马钢、晶合集成、海螺集团等企业提供优质频谱资源支撑。
安徽海螺集团是建材行业水泥产能及营收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大型国有企业。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为海螺集团颁发1.8GHz频段许可用于智慧矿山建设,得益于无线电技术的赋能加持,企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工程设备消耗率降低18.6%,轮胎消耗率下降25.3%,生产线平均生产效率提升9.8%,累计节约成本1.14亿元,产生综合经济效益2.56亿元。
坚持因地制宜 悉心服务企业发展
安徽省各市产业呈现“一核多极、差异布局、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针对此特点,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注重立足地方产业集群特点,主动对接、贴心服务企业,培育发展动能。
合肥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达,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的需求旺盛,合肥无线电管理局组织“智慧测试筑基石 联合管理护远航”主题活动,邀请专家为企业专题辅导,助力企业合规发展。自2022年启动该服务后,累计帮助102家企业的468台(套)产品顺利通过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淮北煤化工基地是千亿级特色化工园区,淮北无线电管理局与该园区建立结对保障机制,提供“一企一策”专项服务。“十四五”期间,共为园区企业许可无线电频点79个,颁发无线电台站执照852张,开展专项技术服务11次,排查消除无线电干扰10起,极大减少了企业用频干扰问题,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频谱资源支撑和可靠电磁环境保障。钢铁产业是马鞍山市传统优势产业,马鞍山无线电管理局积极支持钢铁企业数字化改造,帮助长江钢铁升级建成超过1000个终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专网的覆盖范围和通信质量全面提升,有效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调度的通信难题。
加强服务保障 守护低空经济腾飞
安徽省是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合肥市是全国首批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无线电技术是低空飞行器与地面联络和接收飞行信息的重要基础手段,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空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无线电通信服务保障。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积极支持低空智联网建设,指导省通航飞行服务公司建成ADS-B地面基站19座,颁发低空飞行服务站无线电台执照13张,年均保障通航客机安全飞行3.7万架次,服务飞行时长超9000小时。为支持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建设,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多次开展电磁环境测试和现场保障,帮助合肥合翼航空顺利通过现场测试,获得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证)。
发挥技术专长 支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是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项目建设中,通信网络架设、电磁环境监测、设备检测管理、干扰协调查处等环节离不开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专业技术支撑。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探索建立重大项目专项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实地调研与需求对接,建立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助力重大项目投产达产、重要工程提速增效、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
滁宁(滁州-南京)、宁马(南京-马鞍山)城际铁路是“长三角交通网重点工程”,为支持城际铁路智能路网建设,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开展省际频率协调,两省共建无线专网,共享共用无线电频率,实现城际铁路“一路直达”“一网共用”。引江济淮工程是联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国家水利建设重大工程。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积极响应项目建设需要,对口提供技术服务,从“监测、选频、设台、建网”全流程跟进,帮助顺利建成覆盖4个地市、354公里航道的无线数字通信专网,保障工程如期通水通航,造福沿岸数千万群众。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还积极开展频率协调、行政许可和电磁环境测试等工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实验室、各地通用航空机场、气象预警雷达等科研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安徽省无线电管理机构共为地方重点项目提供电磁环境测试服务106次,帮助建设单位节约经费约500万元,为全省约50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在机场周边开展保护性监测
下一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继续切实履行“管资源,促发展”工作职责,以频谱筑基,以法治护航,充分挖掘频谱资源效益,全力保障电磁空间安全,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无线”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