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高校深度老龄化的破题之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区老龄化呈现 “基数大、高龄集中、照护刚需”特征:常住老年人口近 4000 人,其中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高达 40%,空巢、独居老人占比达 32%,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突出。高校传统养老模式的“服务碎片化、响应不及时、资源整合难”等问题,已无法满足老同志对安全、健康与生活品质的多元化需求。
近几年来,北航离退休处主动担当,从精准摸排老同志需求痛点入手,积极配合学校成立的正处级社区办,联合多家社会力量,创新构建全国首个“单位社区智慧养联体” (以下简称“养联体”),通过“机制创新、智慧赋能、资源整合”,打造高校养老服务“北航样本”。
二、主要做法:“四维协同”构建智慧养老生态圈
(一) 机制创新:打造“养联体”治理新机制
1.机构整合:学校成立正处级社区办,由一名校领导统一分管离退休处、社区办、校医院及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实现养老事务“一盘棋”管理。社区办牵头联合泰康溢彩基金会、中关村文化促进会等多家社会养老机构,共同为北航社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
2.联席议事:社区办建立“养联体联席会议制度”,联合35家成员单位按月召开需求对接会,离退休处作为老同志需求的直接代表,负责提交精准的服务议题与反馈,累计解决服务碎片化问题127项,彻底打破信息孤岛。
3.动态监测:社区办与离退休处协同,依托288名楼门栋长及70个离退休管理服务小组,组建“动态监测网”,通过逐户走访摸排高龄、独居、失能老人的具体需求,确保服务精准覆盖。
(二) 智能应用:织密三级防护网
1.健康实时监测:面向有需求的老人,“养联体”为其配备166套紧急救助腕表,实时监测血压、心率等健康指标,异常数据自动推送校医院、离退休处及紧急联系人。截至目前,已成功预警心血管事件17起,紧急救助响应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5分钟。
2.居家风险防控:聚焦独居老人安全需求,“养联体”为其安装智能烟雾报警器538台、水浸监测装置215套、防跌倒摄像头89个,实现燃气泄漏、火灾、跌倒等风险自动报警。截至目前,累计成功处置安全隐患13起。
3.智慧信息中枢:“养联体“开发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累计供需对接超2000人次。成立北航社区智能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支持老人通过语音指令完成送餐、挂号、家政预约,平台累计处理服务需求360单。
(三) 资源融通:多元主体协同共创
1.公益资源导入,构建多层次公益支持体系:“养联体”为老人安装562台“智能语音机器人”、400套“真益汇数字社区服务管理平台”平板电脑、50套安全保障摄像头;引入北师大公益研究院专业团队,为187名失能老人评估建档,并协助其申领国家护理补贴;开展动脉硬化筛查等公益项目,为高龄老人发放健脑包100套。
2.校友技术反哺,引入智能装备与健康管理平台:社区办牵头联动校友企业鼎达科技集团,为90岁以上老人捐赠72块智能血压手表;离退休处负责筛选并组织高龄老人领取设备,校医院与校友企业联合开发专属健康监测平台,对佩戴手表的老人进行慢病管理与监测,通过健康数据动态分析,定期为其提供健康管理指导性建议。
3.专业服务嵌入,构建全方位生活支持网络:精准引入“曹操到”“田园之家”等专业机构,提供涵盖助浴、家政等日常照料服务;联动“重晚情”“乐老汇”等家政公司,打造24小时紧急就医、代取快递等应急保障体系。
(四) 社群激活:培育守望相助新家园
1.开展青老结对,跨越数字鸿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青老结对”活动,每周进行智能手机及其他助老智能产品应用培训,累计覆盖6300人次;开发“思源达人”小程序,实现需求信息“掌上查”。
2.创新时间银行,激发互助活力:社区办、离退休处联合组建多支老年志愿服务队,承担送菜、校内接送等便民服务;创新“时间银行”模式,鼓励年轻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帮扶,累计存储志愿服务时长1.2万小时,形成“低龄助高龄”的良性互助氛围。
3.推动适老改造,共建友好家园:学校投入1.3亿元完成29栋住宅楼134部电梯加装工程,获《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专题报道;改造无障碍单元门禁215个;建成口袋公园2处,增设适老健身设施47套,优化宜居环境。
三、工作成效:从“养老焦虑”到“幸福标杆”
(一)服务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
通过智慧赋能,社区紧急救助响应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5分钟,效率提升12倍;智能设备覆盖率从18%大幅提升至65%,直接惠及老人超过2600人次。相关创新实践获《中国老年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
(二)老人获得感具象化呈现
在安全保障方面,90岁独居刘老师家忘关火险情被智能烟雾报警器及时处置,老人坦言“这个电子管家让我独居不再担惊受怕”;在生活品质方面,瘫痪5年的王教授在楼栋加装电梯后首次自主下楼,激动表示“电梯不仅通了楼道,更通了我的心路”;在紧急救助方面,90岁李老师发病,志愿者冒雨送医,老人感动地说:“这些热心人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这些鲜活案例生动展现养老服务带来的实际改变。
(三)社会资源协同效应持续凸显
成功吸引鼎达科技、康来科技等20余家企业捐赠智能设备;依托这些资源开展的智能养老产品体验活动,吸引360余位老同志参与,满意度高达99%,形成 “社会参与、共建共享” 的良好格局。
(四)行业示范与品牌价值全面确立
“养联体”模式被海淀区列为养老创新标杆,累计吸引上海、广东等 9 个省市的 40 余家高校及社区前来调研学习;社区成功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民政部副部长专程调研并高度认可,相关经验在《中华英才》杂志刊发,标志着北航智慧养老的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
四、经验启示:智慧养老的北航范式
(一)机制筑基,双轮驱动解困局
创立“离退休处作为需求端、社区办作为资源端”的协同治理的双轮架构,是破解高校养老“权责碎片化”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前提。
(二)公益撬动,低投高赋提效能
善用泰康溢彩基金会等公益资源与校友反哺,以“资源嫁接”替代“全额投入”,是实现“低投入、高赋能”倍增效应的关键路径。
(三)需求锚定,精准匹配避闲置
从个性化需求到楼栋长动态摸排,建立精准的需求发现与响应机制,有效避免“智能设备闲置化”。
(四)人文固本,代际融合促持续
“时间银行”培育互助内生动力,以“青老结对”促进数字时代融合,既满足物质与健康需求,又关注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确保智慧养老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可持续性的社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