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大背景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技术积累,正加速从“产品出海”迈向在海外建厂、合资合作、技术“反向输出”的新阶段,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国际市场的专利狙击与标准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已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走出去”必须直面的关键课题。
提前布局,才是坚实盾牌
近日,电池企业欣旺达在海外市场遭遇专利诉讼风波。郁金香创新(Tulip Innovation)声称欣旺达侵犯其两项专利,德国慕尼黑地区法院向欣旺达旗下多家公司发出禁令,要求相关产品停止在德国销售。
郁金香创新是韩国LG新能源和日本松下发起设立的电池专利池(专利权人通过协议方式将各自拥有的专利技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专利集合,并授权给第三方使用)。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郁金香创新已经对包括欣旺达在内的3家中国电池企业提出专利诉讼。
在业内看来,这家专利池成立的核心目标显然指向了在全球市场迅速崛起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数据中,全球市占率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就有6家中国企业入围。今年1—5月,这6家企业的市占率合计达68.4%,而包括LG新能源在内的4家入围日韩企业的市占率均出现了同比下滑。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动力电池作为关键组件,其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军雷告诉本刊记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正试图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来维持市场地位,并利用专利诉讼作为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之一。
几年前,宁德时代曾经历一次类似的诉讼。当时三菱化学子公司 MU Ionic Solutions株式会社指控,特定型号欧宝汽车上搭载的由宁德时代生产的锂电池侵犯其欧洲专利,最终以当地法院裁定对方专利无效,进而双方和解告终。
“我们前后和对方拉锯了近3年,在每一个专业环节上,如果不抠透抠细把它做实,结果就可能发生变化。”回顾这段经历,宁德时代首席知识产权官孙明岩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应该尊重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此外,培养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应对能力同样重要。
经历这场诉讼后,宁德时代在海外市场的信心愈发充足。“完善的专利布局加上团队在实战中积累的全方位能力,让我们有信心应对各种知识产权挑战。”孙明岩的话语中透着从容。
截至目前,宁德时代共拥有专利及专利申请合计超4.5万项,其中,海外专利超过1.8万项。据孙明岩透露,2024年一年,知识产权为宁德时代带来了30亿元的收入。
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企业应对诉讼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面对对手利用专利壁垒遏制发展的策略,提前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无疑是抵御这种狙击的坚实盾牌。
“近年来,公司一直在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布局,这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市场中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同时也为应对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珠海冠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欧美、日本等主要市场进行了国际专利布局,优先覆盖企业未来5~10年主力出口市场,确保专利与商业节奏同步。
不仅要产品出海、技术出海,更要标准出海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够使企业在产品性能、成本控制、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占据优势。
“谁能抢先布局知识产权,谁就能赢得市场主动。”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道出了行业共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近7万件,连续5年位居全球首位,其中新能源电动车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长尤为显著,这些专利正是中国企业登顶技术高地的“阶梯”。
对于知识产权在海外市场的定位,宁德时代有着清晰的战略思考。“海外市场中,知识产权首先是保障企业自由进出市场的屏障,同时也可作为经营手段,通过技术授权等方式开拓市场,开辟产品出口之外的第二跑道。”孙明岩说。
近年来,动力电池出海频繁受阻,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相互叠加,一些国家或通过增设技术壁垒,或出台针对性关税政策,对中国锂电池产品的海外发展形成多重制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逐步探索出一条 “产品出海—产能/技术双向出海”的破局路径。今年来,中科电气、容百科技等企业纷纷宣布了海外投资计划,宁德时代也通过技术授权的模式与美国福特达成合作。
在技术出海的进程中,标准制定与知识产权布局构成了缺一不可的 “双轮驱动”。如果说技术标准是行业竞争的 “游戏规则”, 那么知识产权便是捍卫标准话语权的 “盾牌”,更是实现技术价值变现的 “利器”。
采访中,多位从业人士对记者说,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的国际标准制定中,话语权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唯有将中国的技术创新转化为标准化成果,同时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保驾护航,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院客座研究员林雪萍对记者说,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技术标准意味着掌握了产业生态和价值链分配的主导权。“中国不仅要产品出海、技术出海,更要标准出海。”他强调,只有将技术标准嵌入目标国基础设施命脉,才能将“中国制造”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中国规则” 影响力。
珠海冠宇相关负责人认为,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能‘锁’住市场,把自家专利融入行业标准,形成‘标准必要专利’,其他企业要想用这个标准,要么付费,要么拿专利来换,等于把市场入口牢牢把控;其次是谈判时的‘硬底气’,手里有核心专利,讨论行业标准时就能要求按自己的技术路线定规矩;再次是收益的大幅增长,标准一旦落地,专利许可费会成倍增加。”
“知识产权是产业的重要高地,而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创新、供应链、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理应转换为知识产权优势。”在孙明岩看来,唯有当知识产权与行业标准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利益,在全球市场中争夺更大的“蛋糕”。
构建核心领域专利群
“总量领先、结构失衡、海外薄弱。”在王军雷看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知识产权竞争中优势与短板并存。
具体来看,优势体现在:在锂电池特别是固态电池领域,我国是全球主要技术来源国之一。近年来,我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较快。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专利与产业化应用的结合上优势突出,技术落地转化效率高,能快速实现商业化,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但另一方面,中国电池企业海外专利申请量与日韩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高质量、原创性强的核心专利相对较少。
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进一步道出了实操层面的弱势:国内企业对海外知识产权制度了解不透彻,诉讼经验薄弱;欧美适用的“等同原则”扩大了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增加了侵权风险;美国“337调查”甚至可能触发永久排除令,对小企业而言可能是致命打击。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海外拓展的障碍。
面对挑战,行业各方积极探寻破局路径。珠海冠宇相关负责人建议,应秉持 “先专利、后标准”理念,提前布局全球专利形成“专利簇”,同时从“跟随” 转向 “主导”,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自有专利成为标准必要专利;国轩高科则强调内部管理升级,构建核心专利护城河,加强海外风险识别与全流程管控。
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尽管贸易壁垒与技术封锁持续存在,但中国企业在规模、技术与成本上的综合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为此他建议,要构建核心领域专利群,强化前沿技术预研与标准必要专利布局;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专利池,建立全球知识产权风险监测与快速响应机制;主导国际标准修订,通过技术标准预定义影响全球贸易规则。
“当前产业链仍面临协同困境,下游侵权可能引发上游连带责任,且废旧电池回收技术被日韩垄断。固态电池、钠电池等颠覆性技术的专利布局竞赛已展开,若不能抢占核心专利与标准话语权,可能长期受制于人。”王军雷说,企业需构建多维策略,技术上聚焦前瞻领域,法律上强化合规保护,政策上参与标准制定,文化上培养复合型人才。唯有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全流程,才能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的跃升。
(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