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专利最大拥有国的背后

发布时间:2025-07-31 19:03 来源:科技司

纽约的一间录音棚里,独立音频制作人Mark正对着麦克风反复调试。他刚用一款来自中国的AI工具“MiniMax Audio”克隆了自己的声音,生成了30秒广告配音。屏幕另一端,上海徐汇区的 MiniMax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正根据全球用户的反馈,优化着模型的多语种发音逻辑。

成立于2022年初的MiniMax,用3年多时间将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从上海的实验室推向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场横跨太平洋的交互,离不开中国人工智能(AI)知识产权出海。近年来,中国AI企业的海外专利申请量呈几何级增长,中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正在为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注入新的变量。

中国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

看,那个在烟草田里灵活穿梭的“小家伙”,正用“电子鼻”嗅探土壤湿度,用“机械眼”扫描每一株秧苗的叶脉。突然,它停下脚步,AI视觉模型飞速运转:叶片微黄、间距不足……实时数据瞬间传回云端,农业大数据平台当即生成一份精准的种植方案。

这可不是科幻画面。目前,宇树科技这款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农业传感器的机器狗,正式在中国烟草的田间上岗了:它既能替烟农扛下日晒雨淋的巡田苦活,又能化身科研人员的“千里眼”——多维度生长数据、环境变化曲线在后台实时跳动,仿佛把实验室直接搬进了田野。

“不只是在中国,宇树科技的业务范围覆盖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电力巡检、消防救援等领域派上了大用场。特别是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往年统计曾占据全球销售份额的60%以上。换句话说,全球每卖出10个这类机器人,有6个就是宇树科技的。”北京灵翌科技有限公司(即宇树科技北京公司)负责人陈永刚对本刊记者说。

宇树科技的全球化步伐迈到哪里,专利保护的盾牌就立到哪里。陈永刚解释道:“这种未雨绸缪的布局策略,既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防御工事,更是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投资。”

这一经营理念得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充分认可。今年7月,WIPO为宇树科技颁发了“2025年WIPO全球奖”。

“这一奖项是从全球95个国家的780家企业中评选出来的,而宇树是10家获奖企业中唯一一个中国企业,也是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中国机器人企业。”陈永刚说。

宇树科技的成功实践,折射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出海的壮阔图景。2024年,随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在专利领域实现量质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数量看,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最大拥有国;从质量看,知识产权保护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中国在AI专利领域的崛起也引发了全球瞩目。根据WIPO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在全球AI专利申请量中占比接近60%。

“专利出海”是现实刚需

人工智能专利出海是指将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发明通过专利申请拓展至国际市场的过程,涉及技术国际化、法律合规、跨文化适应等要素。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认为,“专利出海”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术语。它本质上指的是国内企业将其技术成果向海外申请专利保护的行为。由于专利具有地域性,企业如果想要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市场获得保护,就必须分别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提出申请。

“知识产权出海不是卖专利,而是让技术生根。” MiniMax 海外业务负责人的这一理念,在与国际保险巨头富卫集团(FWD Group,以下简称“FWD”)的合作中得到印证。

据负责人介绍,为了让AI客服深度适配东南亚多语种及文化环境,团队不仅提供了先进的语音技术,还共享了包含本地化语料处理和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这种“技术+本地化”的知识产权输出模式,让合作持续深化。如今,FWD的AI客服已能流畅服务包括多种东南亚语言在内的客户群体,显著提升了业务效率。而MiniMax的多语种处理核心技术,也通过这类深度合作,在东南亚市场建立起影响力。

陈永刚说:“在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中,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具有三重战略价值:首先,构筑技术护城河,有效抵御海外仿制风险;其次,通过专利授权实现技术变现;最终,为企业全球化运营提供核心竞争优势。”这种“专利先行”的出海策略,正在成为中国AI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标准范式。

事实上,“专利出海”已经不是选择的问题,而是现实刚需。

“当前,越来越多的AI企业具备了走向全球的能力和意愿,但如果没有全球化的专利布局,就意味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赤膊上阵’,容易在海外遭遇侵权诉讼、技术封锁或市场排斥等‘非商业性风险’”。马一德说。

在国际博弈中赢得主动权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正加速走向国际市场,但专利“出海”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从审查制度到技术壁垒,从合规风险到维权成本,每一道关卡都在考验着中国AI企业的全球化智慧。

一方面,各国专利审查制度差异显著。 “这种制度的不一致使得一项AI专利在一个国家可能顺利授权,在另一个国家却因客体或创造性问题遭到驳回,这给企业在全球专利申请布局增加了难度。”马一德说。

另一方面,核心技术不足和海外竞争壁垒也是一大难点。在马一德看来,我国AI企业在应用层专利积累丰富,但在基础层如芯片设计、神经网络架构等“底层创新”方面仍受制于人。

此外,由于部分企业知识产权合规与风险防控机制薄弱,对出口国家的知识产权环境了解不足,容易忽视警告函、诉前谈判等流程。

为应对这些挑战,马一德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应建立分区域、多维度的专利策略体系。针对不同国家应有差异化的申请策略,优先考虑市场体量大、诉讼风险高的国家,同时采用专利合作条约(PCT)与国家申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核心专利形成“保护网”。

其次,企业应在立项之初就引入知识产权预判机制,包括实施自由度(FTO,自由实施,指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前提下自由使用或开发技术)分析、竞争对手专利监控等,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最后,建议企业加强与专业律所、代理机构合作,构建本地化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同时内部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从制度和能力两端提升AI专利出海的综合竞争力。

“这不是简单的专利申请,而是一场需要技术、法律、商业智慧协同的立体博弈。”马一德强调,中国AI企业想要在国际专利博弈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作战。

政府多层面积极推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针对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知识产权风险,政府在多个层面积极推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帮助企业构建全球竞争力。

在国家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出台了多项制度创新措施,包括修订《专利审查指南》,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明确AI发明的可专利性标准,指导企业将核心算法、模型结构等及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同时,通过简化PCT国际专利申请程序、加强海外专利信息服务,降低企业海外布局的门槛和成本。

在地方层面,各地根据产业特点开展多样化服务。例如,河北、江西、湖北等地举办人工智能领域的海外专利风险专题培训和实务研讨,为企业提供精准化的案例剖析和应对策略。浙江发布《浙江企业境外参展知识产权保护手册》,为AI企业参与海外科技展会提供展前、展中、展后全流程知识产权防护指导。广州上线“海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维权援助和全球政策动态追踪,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此外,在国际层面,政府还积极推动国际协作,与WIPO合作开展培训,引导企业了解不同国家在人工智能专利审查、诉讼、标准许可方面的差异和应对路径,增强了企业的合规意识和维权能力。

“可以说,政府正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完善、平台建设和国际联动,构建起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出海’的系统性支持体系,帮助企业从‘能申请’走向‘能保护、能维权、能运营’,为我国AI技术走向全球提供了坚实支撑和制度护盾。”马一德说。

(转载自:中国经济周刊)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