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和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示范区,济南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打通信息共享链条,构建完善融资服务体系,持续深化产融合作助力工业强市建设。
促进信息共享、强化科技赋能,全面提升产融对接效率
一是建设数字金融“一贷通”平台,让融资更快捷。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平台通过分析挖掘各类数据构建企业信用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纯信用、在线办理、快速审批的一站式融资服务。同时,平台减少了银行尽调成本,并通过全流程风险管理降低了贷款风险和坏账率。目前,“一贷通”已上线26家合作金融机构的57款金融贷款产品,帮助11.96万家次小微企业融资116.5亿元。
二是搭建特色服务平台,让服务更精准。联合40余家金融机构建立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应急转贷、股权投融资和动产质押等五大特色融资服务平台,持续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建成全省首个集中统一高效的服务企业云平台“济企通”,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包括融资服务在内的300多项服务。截至2021年底,“济企通”已助力944家中小微企业对接融资11.46亿元。
三是创新区块链应用,让贷款更简单。基于全市统一的政务区块链平台,试点“泉城链+普惠金融”项目,实现企业贷款业务“减流程、减要件、减环节”,由最少跑3次、带5份材料、需10-15个工作日,升级为动动手指即可“秒批、秒办”,每年可减少材料提交500余万份、减少跑腿70余万次、减少办理时间200余万小时。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切实缓解企业融资痛点
一是扩大风险补偿资金规模,力促企业融资“增量”。设立2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覆盖52款融资产品,在贷款评定为次级类别或逾期超过60天时即启动补偿程序,最高补偿本金损失可达50%,惠及面广、时效性强、补偿力度大、政策导向鲜明。自政策出台以来,累计引导银行向超过7.3万户中小微企业新增信贷1461亿元以上。
二是提升阳光转贷服务能力,力促企业融资“降本”。出台中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实施办法,从银行参与度、阳光规范、撬动效应、服务时效四个层面推动惠企转贷政策“开花结果”,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到期接续难题。通过设立1亿元市级财政转贷引导基金,撬动5亿元社会资本,并吸引30余家银行参与应急转贷业务。目前,共帮助1081家企业解决应急转贷金额144.72亿元,平均转贷时间仅2天,约为社会转贷周期的一半。
三是提高政府性担保力度,力促企业融资“提质”。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推进全市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扩大担保资本金至4亿元,重点支持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适时调降担保费率。通过“供应链+担保”新模式、“人才贷”贷款担保产品等创新服务,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型企业。2021年,济南市融资担保集团为8000多家创业创新主体提供融资担保63.73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担保金额9.7亿元,科技型企业担保金额7.8亿元。
接下来,济南市将加强政策体系引领,强化财政扶持保障,完善政银企联动合作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产融合作助力建设工业强市、擦亮科创底色。